独家|我国P2P借贷征信现状与问题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李耀东 日期:2014年09月15日    【字体:

独家|我国P2P借贷征信现状与问题
 
  在广义的借贷关系中,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围绕着借款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的,基于借款方的还款来源做出判断。征信的价值是基于借款方的历史信息和当下收入水平,对其未来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判断和预测,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欧美发达国家的P2P借贷平台一般不介入征信业务,直接从商业征信机构获取借款申请人的信用数据。这些征信机构的体系完善、技术扎实,数据较为完整、真实、实用,P2P借贷平台在此基础上可有效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而在国内,由于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P2P借贷平台为了对投资人和自身业务负责,不得不亲自承担征信职责,通过大量的尽职调查对借款人的信用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评估。征信工作耗时耗力,构成P2P借贷平台的主要运营成本,其比例一般仅次于销售成本,位列第二。
 
  即便如此,P2P借贷平台的征信质量仍然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数据化、自动化的信用评估算法运行困难,多需要结合信贷员、审核员的专业经验进行判断。这在降低审贷效率的同时,提高了P2P借贷业务的边际成本,致使P2P借贷无法依靠技术优势实现业务量的低成本扩张--每开发一个借款人,就几乎等比例地增加了相关的人力支出。
 
  而若征信质量控制不力,直接导致的就是违约率的上升,不但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在当前国内的P2P借贷运作模式下,更极大地侵蚀了平台的利润。违约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平台的利润就有数倍下降。在此状况下,征信成为P2P借贷平台的心头之痛,是当前制约我国P2P借贷业务的核心要素。规范运营的平台无不对完善、扎实、实用的低成本征信技术充满渴望。
 
  国内P2P借贷征信现状--线下为主
 
  国内P2P借贷面临的征信问题,具体表现在: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央行的征信系统当前不对P2P借贷平台开放;商业征信业务刚刚起步;民间征信开展困难;大数据征信虽然前景光明,但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试行阶段。因此,国内的P2P借贷平台无法得到第三方的高质量信用报告。
 
  P2P借贷平台自身所承担的征信工作中,信息采集和处理包括线上线下两条渠道。对大部分平台而言,信用审核方式主要是线上评估辅以线下的信息真实性确认。真正完全采用纯线上征信的平台,只有以拍拍贷为代表的极少数平台,以及部分其它平台提供的少量信用标,这类标的往往金额较低,对投资人的风险保障力度也比较有限。
 
  大部分P2P借贷平台拥有自己的线下尽职调查团队,该团队承担的职责、实施的方式都与小贷公司无异。另一部分平台将借款人的线下开发工作交给合作机构(例如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相应的,征信任务主要由合作机构承担,平台从风险控制角度予以配合(主要是复审和复核),但合作机构的征信同样通过线下渠道完成。因此,无论征信的承担主体是P2P借贷平台自身还是外部机构,线下征信的实质没有改变。
 
  如前所述,P2P借贷高度依赖线下团队进行征信,这一现状存在严重的弊端:
 
  线下征信是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抬高了整个信贷成本,造成不经济性。特别是额度较小的信用借款,其高昂的征信和审贷成本给借贷双方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借贷平台更倾向单笔金额高的借款,长此以往,P2P借贷的普惠价值和补充作用将被逐渐损蚀。
 
  线下征信的主观性较强,不利于征信技术的标准化。不同平台的征信流程、所搜集整理的资料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平台,采用了标准化的线上评估方式,不同信贷员、审贷员的风格、特点也有差别。这种差异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平台在不同地域、行业,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征信,但是长远来看,造成了征信标准的割裂,不利于信用资源的互通互享。
 
  线下征信的高成本同样阻碍了征信数据的共享。由于各个平台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线下征信,把这些征信数据视为自己的核心资源乃至核心竞争力,其与其它平台、征信组织的共享意愿大大减弱,实际上形成了囚徒困境,导致重复征信和征信资源的浪费。
 
  线下征信的高昂边际成本阻碍了行业的高质量扩张。尽管近几年的国内P2P借贷行业发展迅猛,但主要依靠人力、资金等非技术要素的投入增加来支撑,这使得P2P借贷日益成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体现的是粗放式增长,未能发挥其技术创新优势,常常招致批评。
 
  对比美国的情况,Lending Club 和Prosper在各州开展业务,基本上只会受限于当地法律,而非人力和资金成本的制约。2013年Lending Club的成交额达到20.64亿美元(约合125亿元人民币),全部员工数目仅为300人,与国内同等规模平台的员工数目动辄高达上万人形成鲜明对比,其人均贷款效率达到国内的百倍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P2P借贷平台要么深挖数据化、自动化征信技术,要么与其它征信机构合作,显著降低征信成本,提高征信质量,必然成为P2P借贷行业征信的主流。
 
  P2P借贷与央行征信
 
  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央银行主导的征信体系,区别于欧美以商业征信机构为主的征信体系。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承担了建设社会征信体系的主要工作,2004年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始在部分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试运行。2005年系统完成升级,形成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农信社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央行统一管理。
 
  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库经过十年积累,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信息数据库系统,涵盖的人群和企业广泛,从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以及企业的贷款到担保信息等,几乎覆盖了全国县域以上城市和地区的金融数据。
 
  借助央行的征信数据,P2P借贷平台能够对申请人在银行系统内的信用状况有基本理解,形成对申请人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负债情况做出初步的衡量,可为审贷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但是,目前P2P借贷平台使用央行征信数据,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央行逐步放开个人获取自身信用报告,基本上所有的P2P借贷平台都会要求借款人自行打印报告或者授权调取。但是P2P借贷平台目前既不能直接查询、也不能报送用户数据。前者增加了平台获取个人信用报告的时间成本,后者降低了平台对于借款人违约的震慑力,导致违约成本的降低和重复借贷现象的增加。
 
  为此,我们建议:
 
  (1)明确P2P借贷平台的界定服务身份
 
  目前P2P借贷平台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尚存在政策法规的障碍,主要在于身份不明确。结合P2P借贷监管分工和监管细则的明确,给予其金融信息服务或类似的地位界定,允许其在经过授权的情况下(以间接方式)通过技术接口获取数据化的个人信用报告。
 
  (2)制定合适的标准和流程,引导P2P借贷平台有序接入
 
  在身份明确、监管落实之后,可制定合适的准入标准,规定达到何种资质的平台可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接入应以何种流程进行,促进P2P借贷平台的有序竞争。关于小额信贷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先建立制度、再报送数据、后开通查询用户"的原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资借鉴。
 
  (3)发挥商业征信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作用,降低接入负担
 
  截止到2013年,央行的征信系统目前接入的金融机构有700多家,主要为商业银行,但是算上担保、小贷公司,全国现在有金融牌照的机构超过1万家,按照每年接入2000家的速度计算,央行征信系统光是接入现在的金融机构就已经负担沉重。与此同时,P2P借贷行业尚不成熟,数据的真实度和可信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短时间内大规模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并不现实。
 
  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商业征信机构和行业组织(以下简称机构)的作用,首先促进P2P借贷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接入机构的征信数据库;机构通过积累,了解、熟悉各P2P借贷平台的数据质量,对其征信能力进行评级;然后央行向机构开放接入权限,允许符合条件的P2P借贷平台通过机构间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包括数据报送与用户查询。
 
  P2P借贷与商业征信
 
  2013年3月15日,央行颁布《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商业化征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正式有了官方的法律文件指导,市场上的"存量征信机构",可以通过申请获得牌照。在各类商业征信机构中,面向P2P行业提供征信服务主要有上海资信和北京安融惠众,目前的数据规模较大。
 
  依托"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上海资信截止至2014年3月接入约170家P2P借贷平台,提供约23万人的个人P2P借贷数据,负面清单(黑名单)人数约6000人,日均查询量3500次。北京安融惠众依托MSP系统,截止2014年4月,共有会员机构192家,拥有46.5万人的信息记录,日均查询量约3000次。
 
  除了这些国内机构,国外的商业征信机构也开始进军我国的P2P借贷行业。据媒体报道,2014年2月,全球最大的征信局益百利(Experian)与普惠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数据化风控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后者是一家2013年成立的综合性金融信息服务企业,以P2P信贷业务为核心,开展小微贷款咨询、信用风险评估、信用数据整合和财富管理等业务。二者的合作不局限于征信,目标是通过数据化管理实现信贷风险控制,这很可能意味着国内P2P借贷企业与商业征信机构的合作开始步入大数据征信与精细化风控领域。
 
  尽管如此,目前P2P借贷与商业征信仍存在以下难点:
 
  (1)信息收集和数据对接的困难
 
  征信平台的信用数据很大程度来自于其服务的对象。P2P借贷平台(或者任何一个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最需要的信用数据有两点:一是借款人的真实负债率,这需要明确知晓借款人所有的真实贷款余额;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或违约记录,这同样需要从提供贷款的机构获得。因此,P2P借款平台、小贷公司等既是征信平台的客户,又是征信平台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数据来源。所以,征信平台的客户愈多,覆盖度愈高,其数据的价值就越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在形成良性循环之前,说服更多的金融或类金融机构共享数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即使是愿意共享数据的P2P借贷平台,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水平较高的平台可以对接数据接口,自动上传数据;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甚至只能以纸面的形式提交信息,增加了后期数据整理的难度,无形中降低了征信的效率。
 
  此外,征信机构能够得到的数据类别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数据采集方法较为原始。许多公共数据,例如公用事业缴费数据没有相关接口。电商、社交网络等新型的互联网数据则尚未有效介入和分析。
 
  (2)征信机构建设问题
 
  根据央行发布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个人征信机构的设立需要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这也是未来的个人征信机构取得合法性的条件。该法案自2013年3月15日开始实施,已有多家机构提出申报,至今仍无最终批复。由于个人征信涉及到隐私保护、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等诸多社会问题,预计央行的审批将极为谨慎,极难出现第三方支付行业数百张牌照的情况。
 
  高昂的政策成本和准入门槛对商业征信机构的建设来说,是一个挑战。征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数据收集流程长的产业,其商业性发展的道路漫长,需要较长的建设和完善周期。
 
  (3)征信机构的独立性与公信力问题
 
  商业征信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其立身之本是各方的信任,而独立性对于取得信任十分重要。例如,P2P借贷平台绝不愿把其提供的客户资料泄漏给竞争对手,征信对象也不愿其征信数据被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征信机构取得的数据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如果被不当使用,会造成巨大隐患。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和征信业管理条例也对征信机构做出了严格的规范,信息的采集、使用必须合理合规。但我国的商业征信历史极短,相关的行业规则、监督机制尚未确立或未经检验。如何保证商业征信自身的独立性和公信力,将会直接关系到其与P2P借贷行业的合作广度与深度,也是二者合作面临的长期风险与挑战。(作者系零壹财经研究总监)

标签: P2P 征信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