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科技

国有大行十年净赚10万亿,市值却还在原点

银行科技 于百程 · 厚雪 2023-03-07 阅读:23952

关键词:国有大行银行科技银行数字化

每一项重大变化,都可能演化成重估的那关键的一次挥剑。
作者 | 于百程  出品 | 厚雪研究
 

 
导言  
 
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开启了“建立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话题的大门,其核心是央国企上市公司的价值重估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将增进央国企对市值的重视和价值实现。从数据看,处于估值洼地、高股息率、数字化加持中的银行,有可能正面临重估机会。

在黄金十年之后(2003-2013),银行业进入了数字化转型的十年(2013-2023)。
 
过去十年里,国有六大银行的资产增长了140%,累计创造了10万亿的净利润,但十年来,国有大行在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却不增反降,下跌了近700亿元。
 
不过,长期投资者还是“幸运”的,靠着国有大行历年的慷慨分红,十年收益率跑赢了通胀。
 
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国有六大银行是最重要的六家综合性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邮储银行(601658.SH)和交通银行(601328.SH),六大行经营范围广,旗下拥有多类金融牌照,目前已经全部A+H上市。
 

作为国有资产的核心部分,十年来,国有大行拥有最稳的业绩,最多的分红,但却承受着最低的估值,总市值依然徘徊在十年前的原点。
 
在“重估国有上市资产价值”被热烈讨论的当下,本文选取一些关键数据,复盘十年来国有六大行的地位变化、经营业绩以及资本市场表现,并对可能引发银行重估的因素做一分析。
 
 01  国有大行的重要性进一步抬升
 
无论是在国民经济还是在国有资产中,银行的地位和作用都毋庸置疑。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1万亿元,其中金融业增加值96811亿元,占比为8%。2005年以来,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从探底4%之后持续走高,近十年来进一步上升到8%。
 
从资产的维度看,国有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甚至超过了所有非金融企业。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资产总额308.3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86.9万亿元;全国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352.4万亿元,形成国有资产25.3万亿元。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以信贷为主,银行在金融资产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以资产规模计算,中央层面,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国有资产分别占84.8%、65.3%;证券业分别占0.6%、1.8%;保险业分别占3.7%、3.2%。地方层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国有资产分别占89.1%、54.2%;证券业分别占4.4%、12.6%;保险业分别占2.8%、3.1%。
 
在商业银行中,国有六大行更是中流砥柱,资产占全部4600多家银行的四成多。根据银保监会的最新数据,2022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六大行)资产总额156.3万亿元,占比41.2%,同比增长12.9%。
 
银行的本源是服务实体经济,而国有大行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仅从近两年在助力经济复苏中,极为重要却又“吃力不讨好”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来看,国有大行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8.0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93万亿元,同比增速24.10%。国有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36万亿元(占全部的36%),较年初增长1.89万亿元,已超额完成全年1.6万亿元增量目标。2022年前9个月,国有大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04%,很好发挥了 “头雁”作用。
 
 02   十年关键经营数据:资产、净利和ROE
 
2003年到2013年,被称为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革之后,银行业实现了十年高速发展。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逐步开始了供给侧改革进程,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银行业进入了转型尤其是数字化转型阶段。
 
实际上,在数字化转型的十年,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银行业依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作为重资产机构,国有六大行总资产规模从2012年底的67.6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三季度末的162.5万亿元,总体增速为140%。
 
 
在2022年三季度末,工商银行资产规模最大,达39.6万亿元,之后是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均突破了30万亿大关,分别达34.3万亿元、33.83万亿元。再之后的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资产规模分别为28.64万亿元、13.52万亿元、12.69万亿元。
 
从十年增速看,国有六大行的资产规模都实现了翻倍。最后上市的邮储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最高,为175.81%(邮储银行在2019年进行了上市融资),之后是农业银行的155.40%,建设银行的145.47%,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资产增速最低,分别为125.46%、125.85%。
 

在财务数据中,净利润最能直接反映业绩。十年间,国有六大行累计实现净利润超过10万亿元,平均一年1万亿。
 
从2013年到2022年三季度末,工商银行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2.92万亿元,建设银行实现了2.49万亿元,两家处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实现1.97万亿和1.78万亿元;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未过万亿,分别实现7167亿元和5120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ROE)能体现银行的盈利能力。在2013年,国有六大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0.15%,这一数值在当时近4000家上市公司中排在不到1000名的位置,跑赢了市场75%的公司,盈利能力相当强。
 
2022年报刚开始披露,尚未有完整数据。在2021年,国有六大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到了10.68%,此时在全部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排在2000多的位置,跑赢了60%的公司,但盈利能力也还不错。
 
国有六大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变化有较强的趋同性,2013年到2017年快速下滑,之后处于缓慢回落状态,近两年已有所企稳。十年来近乎减半的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出银行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具体来看,除了交通银行2021年净资产收益率跌破了10%,为9.57%外,其他几家都在10%以上,最高的是建设银行12.22%,其次是工商银行11.33%。
 
 
 

 
03  总市值十年踌躇不前,回报靠分红
 
2019年12月10日,邮储银行在上交所鸣锣上市。从此,国有六大行均实现了“A+H”两地上市。
 
作为银行股东,最关注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直接的分红回报;二是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化,体现为市值。另外,市值又与估值和利润相关,最主要的估值指标是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
 
首先看总市值,国有六大行的最新市值基本都还在十年前的原点。
 
通过Wind的数据计算,按照A+H股分开计算市值后加总,国有六大行2023年1月1日的总市值为52143亿元,而在2013年1月1日总市值为52837亿元(邮储银行按照上市首日收盘市值计算),这意味着,十年来国有六大行的总市值还下跌了近700亿元,跌幅1.3%。这里还未考虑在期间增发(农行2018年定增募资1000亿)以及可转债转股带来的股份增量,否则市值降幅还会更多。
 

具体来看,十年来,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总市值下降,降幅分别为12%、9.5%和9%。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市值均增长了9%,工商银行基本持平。
 

市值的踟蹰不前,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没有回报。别忘了,国有大行还有每年大笔的分红。Wind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国有六大行每年的分红率均在20%-30%区间,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排前三,分红率分别为30.71%、30.64%和30.04%,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分别为28.13%、26.92%和21.95%。
 
在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中,国有六大行总共分红达到3.07万亿元(邮储银行仅统计2019年上市后分红),按平均年分红排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别达到了901亿和757亿元,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为596亿元和546亿元,居尾的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也有214亿元和201亿元。
 
巨额的现金分红、稳定的股价,使得国有六大行成为一些投资者的理财替代品。以2023年1月1日股价计算,过去12个月的分红带来的股息率都达到了5%以上。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股息率甚至超过了7%,分别为7.49%和7.11%,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在6%区间,分别为6.99%,6.76%和6.47%,最低的邮储银行也有5.35%。
 

 
 
当然,分红后需要除权,会导致股价相应下跌,但即使如此,持有国有大行十年的收益率也稳定可观,跑赢通胀不成问题。
 
Wind的数据显示,按照分红再投资后的回报率来计算,2013年1月以来的十年中,国有大行取得了平均80%的累计回报,这其中主要都是分红带来的。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取得了106.99%的十年回报,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回报为88.02%和82.59%,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低一些,也有77.75%和67.60%。邮储银行因为2019年才上市,至今回报为负的5.97%。
 
长期被市场热议,却坚挺不起来的还有银行的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这两个主要估值指标,让银行股东又爱又恨。按最新收盘价计算,国有六大行的平均市盈率仅为4.45倍,平均市净率为0.52倍,这意味着净资产在二级市场打对折在卖。
 


 
 
为何银行资产这么“便宜”?或许是市场对于商业模式传统以及资产质量的担忧。
 
04  数字化能否促动国有大行重估
 
在“建立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的当口,金融体制改革也迎来重要变化,并可能成为2023年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参考厚雪的文章《第九次机构改革之重:金融体制改革今年将怎么改?》。
 
信达证券的研究认为,除了盈利等估值因素之外,“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需要将国家战略、政策导向、社会责任等因素纳入考量。未来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探索和建设过程中,投资者有望逐步加强对上市银行的价值发现和价值认同,促使上市银行价值回归。
 
在最近十年中,国有大行一直在数字化转型中“磨剑”,而估值重估的催化剂,可能是深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契机,抑或数字化积累的质变。长期来看,数字化终将重塑银行的商业模式,估值的天平将从资产金融向科技金融属性移动。
 
2022年9月,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指出,“金融业就是一种IT行业,那些大力投资大型IT系统,运用数字新技术的金融机构,能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更精准地防控风险,从而在业内胜出”。
 
国有大行,则是金融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导者。零壹智库的研究显示,国有六大行在科技投入上优势明显,其2021年的金融科技投入为1074.93亿元,同比增长12.34%。其中工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最多,为259.87亿元,同比增长9.1%,占营业收入的2.76%。金融科技投入增速最大的银行是交通银行,幅度为52.87%。
 

国有大行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全面推进科技战略,既可以提升自身金融业务的数字化程度,实现降本增效,又通过将数字化能力向实体产业链和同业输出,创造出科技性收入的多种可能。
 
在全面科技战略上,以建设银行为例,近两年建设银行制定了《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 年)》,对金融科技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总体部署;成立了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委员会,推动“建行云”品牌建设;截至2021年末,累计向1027家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慧系列”风险工具;2022上半年,业务、数据、技术“三大中台”建设加速推进。
 
在观察价值重估的银行自身指标上,服务新经济的能力、非息收入的增长、国际化业务拓展、科技业务的培育和子公司分拆上市,每一项重大变化,都可能演化成重估的那关键的一次挥剑。
 
 
参考资料:
 
1、澎湃:国有金融企业首次报家底:总额241万亿,银行业比重最大
2、西泽论道:银行的黄金十年与下一个十年
3、国资委:关于2021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4、零壹智库:29家上市银行科技投入大比拼
5、信达证券:什么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力争5年内上市!湖南省首家省级城商行亮相,今年资产规模或突破5000亿元

下一篇>硅谷银行关闭 美国“双创”倒退10年?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