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上市公司财报“套路”大赏

夏心愉 · 零壹财经 2021-06-09 13:49:48 阅读:14979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报公关成本虚增业绩财务造假财报套路

之前我们聊了《看上市公司财报“三张表”:怎么摸底?怎么排雷?》,从方法论的层面一起学习了怎样看懂财务报表。 其中也涉及到了,如果有些公司想“操纵”财务数据,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 一,动一动“收入”。 1,虚构收入,比如做一些虚假交易、将非营利性交易确认为收入等; ...

之前我们聊了《看上市公司财报“三张表”:怎么摸底?怎么排雷?》从方法论的层面一起学习了怎样看懂财务报表。

其中也涉及到了,如果有些公司想“操纵”财务数据,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

一,动一动“收入”。

1,虚构收入,比如做一些虚假交易、将非营利性交易确认为收入等;

2,借助一次性行为夸大收入,比如将出售业务部门或资产所得为营业收入;将收购支出转化为营业收入;将亏损打包进一个公司或部门,然后出售掩盖亏损等;

3,提前确认收入,比如对还未开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收入进行确认,在买家没有明确承认承担付款义务时确认收入。

二,动一动“支出”:

1,虚减费用,就是将本期费用推迟、掩盖成本或亏损,达到提升当期利润的目的;

2,虚增费用,比如注销资产或存货、大额计提减值损失、将经常性费用归入一次性费用计提等,通过这种操作让公司在当年“一次亏个够”,为来年“扭亏为盈”做铺垫。

三,动一动“现金流”。

1,把投资或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如收购一家公司,获得收购对象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尤其是收购完成前,有意让收购对象付清应付款并让通过让其客户暂缓付款来制造应收账款,等收购完成后,再将这部分应收账款收回,从而成为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2,将某些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转化为投资或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比如购买电影电视节目版权就可以归入投资活动现金支出;

3,一次性美化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比如通过拖欠供货商货款、减少正常采购等,来增加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今晚就同话题,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聊,来点有意思的、更形象的故事,说的是我当记者这十年来,见识或听闻过的一些财报“套路”。

一方面,科创板上市不要求企业必须盈利了,但对收入还是有硬性要求的;另一方面,这些科研属性强的公司很受各地欢迎,各方面的补贴也很多。于是就有个别公司打起了“化补贴为收入”的歪脑筋。

“愉见财经”认识的一家正在冲刺上科创板的公司,他们的财技,是用自己科研体系内的、注册在三个地方的主体,分别拿补贴和倒账。自己的A主体拿的补贴进入体系外的公司绕一下,采购了自己的B公司的产品,B绕一下采购C,以此类推。

再来个故事。“愉见财经”有个在保荐方工作过的朋友,有次一聊天聊high了,说漏嘴了一个秘密。说他们这笔保荐业务,故意开高了发票金额了。

原因是,那家他们保荐的公司,有一批没有办法出账的费用,都得塞在他虚假开大的金额里。高能的是——反正中介费用是在募集资金里面冲掉的嘛。

至于是什么费用硬要塞进来?嗯,你有没有听说过ABC吃饭,D赶来买单的?请ABC去澳门,D作陪有时还要准备赌资的?虽然这非常以偏概全不足取信,但我曾问过一个做实业的朋友,你的利润都去了哪里,他说了四大块:用人、交税、资金成本、公关成本。作为一公司之主,他的自我感觉是天天给这些打工,自己只赚小头。

前三块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第四块,也就是所谓“公关成本”,一个公司要走到上市,这块费用不在少数,其中有一部分是账面没办法体现的,怎么办?办法当然有很多,但以上是我亲耳听到过的一种。

做调查记者那阵,我们特别喜欢找一些傻乎乎在财报里把自己的前几大客户、和前几大供应商的具体公司名字都交代出来的贸易类上市公司开扒。而且扒着扒着,每次总有那么几个公司的狐狸尾巴就藏不住了。

最容易抓到的毛病,是有的公司粗糙到,某一年的前五大销售客户,竟然会出现在若干年前或后的前五大供应商名单里。而且一出这毛病,还不是一家,是若干家都分布在前后不同年份并“身兼两职”。

你说说你这对手公司,到底是卖你东西、还是买你东西啊?不会是你们兜来兜去吧。

这定价上,要么往好看里做,来装点业绩做足财务数据?要么平进平出,兜一圈,搞大贸易数据和交易,以便去搞融资吧?

为了不冤枉好人(也许有的公司的确会和同一合作伙伴进行销售和采购),这个时候,“愉见财经”通常会采用的办法,是去侧面探探,这家贵为上市公司前几大交易伙伴的对手公司,是不是一个空壳子。

为什么可以这样验证呢?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在一个倒账的壳子上大费周章,所以我的经验里,通常情况下,这种号称和一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年销售额有大几亿、十几亿的公司,会是一个注册资本才十来万,而且注册在一个找也找不到这公司的地方。我去实地探访过,根本就没什么公司人员、甚至完全没有人,只是一个空对空的注册地。

“愉见财经”曾经打假过某大宗油品贸易上市公司,那神奇的大客户就是这样的,别说找人了,就连公司电话也没有一个,网上没有任何采购与销售信息、也没有网页。这样的“大公司”,还能前一年当采购前五大、后一年当供应前五大。

即便说到这里,这上市公司还能扯个理由自圆其说的话,我们一般会去找其它细节继续质疑他,比如——运费。

这是很多粗糙的财报里都没轧好的一个数据,上市公司也会马虎的。你看他运费增长和销售增长的关系,就经常不成比例、甚至乱七八糟。如果只是某一年,OK你可以解释成运输方式或销售方式改变了,但如果连年混乱,你怎么解释?

还有更粗糙的公司。真是麻烦以后上市公司造假大的贸易伙伴们,能不能稍微用心一点,不要连掩饰一下都懒得,就直接使用自己公司的员工们去当法人、或是直接用裙带关系、直接拉一群亲戚、尤其是还有N张90后身份证之类。

身份证上都有户籍地址、还有一张张质朴的照片,我们也会找个律师去拉个工商并从材料里看到这些身份证的。你让我们眼睁睁看着一个个来自同一个村的人,一打听还是你这上市公司的员工们,开着一家家销售额顶上天的贸易公司跟你做买卖,这也假得太明显了吧。

别以为这样奇葩的事情不会发生。“愉见财经”就遇到过两个案例。一个,这堆公司注册在香港,身份证上的人都是南方某城市老乡;另一个,身份证上的人都在浙江某县级市的一个镇。

魔鬼藏在细节里。贸易数据、虚增业绩,一切皆有马脚。

我个朋友推荐了我一条自研的炒股秘诀,叫做“守株待兔”,就是如果有公司大股东解禁、并且解禁股东是那种很有地位或能量的(这句很关键,请自行体会),那么在限售解禁前一段时间里,他会买些股票埋伏着。据他自己说,已经守株待到过好几只兔子了。

因为结果是,总会让这些能量级股东,走在高位。

在这个阶段,有时候,公司会很巧合地发一些利好消息,大的合同出来公告公告,券商研报也会释放增持级评价。市场一片祥和。

有人问,账做来做去,窟窿还是在那里的啊,最后总要填,咋整?

有个法子,那就把公司所有的窟窿尽量往一个子公司堆,然后把这子公司打包出售掉。
这样就算破财消灾,钱出去了,那些麻烦的窟窿也一笔勾销了。这总比扇贝都游走了要高级。

当然这一招还可以反过来玩,先弄钱。比如耍个时髦概念来个增发,弄来钱。前几年房地产还火热时的玩法是,弄来钱转头就进房地产:房地产赚了皆大欢喜;亏了,就做个方案回购进上市公司。

当然啦,上头不少案例是我很多年前的采访听闻了,不代表今天了。最后还要说些正能量的:监管在行动,近一两年来多项狙击有问题的并购重组、严打市场操纵等等动作,那都是火眼金睛、板子打在点子上。

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淘汰、退市都在加快,一头补营养另一头能排毒,加速优胜劣汰。

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的严查严罚,从案件数量,到惩罚重量,都在上升。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和进步,上市后业绩变脸的情况大大减少。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