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这三点需注意

顾亦明 · 零壹财经 2021-08-13 17:20:25 阅读:22187

关键词:商业银行大数据数据存储管理数据落地银行数字化

传统银行走数字化的道路,搞数字化转型,是近期的一个热点。大家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谈得很多,我就不多讲了。我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重点讲讲对于传统中小银行,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小型银行,在搞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厘清哪些观点?要注意哪些事项? 第一个体会,银行要做好业务线上化就...

传统银行走数字化的道路,搞数字化转型,是近期的一个热点。大家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谈得很多,我就不多讲了。我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重点讲讲对于传统中小银行,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小型银行,在搞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厘清哪些观点?要注意哪些事项?

第一个体会,银行要做好业务线上化就必须要实现业务数字化,但是业务数字化则不是非要业务线上化,这是两件事情。

在以前尚未有互联网的时期,国外一些领先的商业银行则较早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至少要比国内同业早十多年吧。当然那个时候你可以说只是在用小数据而不是在用大数据,但不管怎么说是在做数字化的应用。为啥?西方社会劳动力成本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驱动因素,长期重视精细化管理也是一个驱动因素。所以对他们来说,当时的数字化推进首先是从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服务标准化的角度出发。

在国内先期劳动力并不缺,银行曾经的黄金十年日子过得不错,所以对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都不怎么考虑可持续发展,至于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服务标准化的需求,在基本实施了业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后就满足了,并不去重视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甚至于不重视数据基础的建设。

这些年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人们的线上习惯,而一旦要提供线上服务就不可能依靠纯人工流程,于是才倒逼着银行也开始重视业务的数字化和流程化。但在此之后,大多数传统小银行,依然也只是围绕着有线上需求的业务才在进行数字化的实践。

那么为啥要强调数字化和线上化是两件事情呢?因为今天国内的数字化尝试的确是由互联网运动带起来的,所以很容易让银行从业者误解为,我要搞数字化我就必须全面开展线上业务;我如果今天的主营业务还是纯线下的,尤其是自营的线上业务开展得不好,我就没有进一步做好数字化的动力和意义。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其实今天大多数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都是先从线上业务开始尝试,还不仅仅是因为由互联网的进步所普遍产生的客户线上需求,同时也是因为今天银行的线上业务模式基本上还是相对简单并由此带来容易在数字化中低成本实现。而线下业务或线上线下结合业务的相对低频率和相对复杂性,则将带来数字化实现的相对高成本。

进一步在今天监管层对于银行线上业务的管控要求越来越严也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线上业务的属地化要求,必将导致大多数传统的地方小银行,不得不摆脱以全国性互金平台的流量导入为主的模式,而最终转变为以当地场景为主的模式来满足客户的线上服务需求。同时,通过了一段时间的以探索和实践为目的的数字化创新,大多数小银行也需要考虑持续有效的大范围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服务标准化。在这种情况下,更为广泛地落实银行业务全面数字化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第二个体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我们今天整个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热潮,也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循序渐进,走到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一步。我们后续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要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尤其是小型银行,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被忽悠从而过分强调跳跃式迈进,还是要一步步踏实地走。可以强调快马加鞭强调小步快跑,但不要过分强调弯道超车。小银行今天的困境,集技术、资金、市场、人才、观念和体系等等各个方面,只能是通过稳健的方式逐步进行改造和推进。

我们暂不去讲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管理框架和文化理念等等战略层面的问题,单就今天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一系列热门智能系统平台的落地来讲,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在银行自己已经做好了最基本的电子化、信息化和流程化的基础上,才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新的技术与系统发挥出作用,否则就必须是该补课的要先补课。

所谓数字化本质上就是要将原有人工操作的业务流程按照系统可以识别的流程来实现。对于增量业务,一下子上来一套全新的业务模式并依靠全新的整套业务系统来落地也许还行,但对于存量业务则推进业务运营数字化是必须要与夯实业务运营流程化管理一起做好,是必须要与众多的现有系统完善吻合对接一起做好,也是必须要符合现有的数据积累与管理的条件。

很多小银行目前阶段的业务数字化,只能是达到准自动化的程度,不可能全面依赖数据和系统,此时还是需要有人工的参与。既然回避不了人工操作与系统自动化的交互,则在推进数字化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做好梳理则是一个必要条件。这项工作是很花气力的。

数字化智能化其基础是靠有效数据来支撑,而不仅仅是一套完美的系统和模型。如果自有的数据维度和力度都不够强大,如果所对接的数据针对数字化所应用的业务场景稳定性耦合性覆盖性都不好,那么引入一套时髦的系统和模型则经常会无法起到作用。

要尊重客观规律顺着发展的自然途径走。为啥强调不能跳跃?这个就像一个人要走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历程是类似的。极其聪明和努力的人,可以将这个历程走得比较快,多次跳级进步。但可以设想一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哪怕他在小学的学习中非常优秀,如果让其在小学毕业后跳过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马上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可行吗?

这个基本认识最重要的是表现在,在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决定上什么项目采购什么系统,不要被忽悠。

第三个体会:落地一个数字化项目,不仅需要像以往一样重视系统本身的实施,更要重视数据的落地及后续业务过程中对数据的存储管理。

在数字化应用中,一个智能系统在另外一家银行落地效果好,不等于来了自己银行就效果好。即便是在实施的时候你已经有了有效数据资源,如果你后续无法获取相应的数据规模或数据迭代,很可能这个项目最终效果依旧不如意。

许多数字化项目可能导致落地效果不好的问题,恰恰不是传统中所认识的属于系统层面存在功能缺陷或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准确对接等,而是银行自己所对接数据的持续性规模和质量保障。

在传统系统实施前,银行与开发商讨论的重点一般都是在系统功能方面,但对于数字化应用系统的实施,则一定要加强对于数据接口的文档、数据字段的取值范围、数据库与数据表的合理设计这些方面的深入讨论,并要结合业务的场景与流程,充分挑战数据字段在取值方面未来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即使是一个好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在自己银行算是落地成功了,后续的工作还是要在数据管理方面重视起来。一定要将设置完善的数据管理框架和培训精心的数据管理人员,与实施新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平台同步推进。数据治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不要老是在重复进行一边是对老数据的治理一边是对新数据的不善管理与分类。

尤其是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充分合理的归类和标签,这是对当前业务数据在今后继续能够发展作用而不至于成为一堆废物的必要保障。对于技术人员,通常只习惯于考虑所获得的数据在今天的应用中需要什么标签,而不擅长考虑留驻的数据以后会有的可能应用。而有些标签如果今天不打上的话,那过了此时则再也无法获取了。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特别重视那些当今可以确定的但事后无法回溯的信息标签,并尽可能留下相关信息。

人们常常说银行其实不缺客户数据与业务数据,但实事求是讲银行虽然有很多历史积累的数据,但真的缺乏足够的能有效拓展应用的数据,因为在历史上我们对于数据的有效积累和管理做的不好。在后续的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中,要让大家认识到养成在日常工作中把数据管理好的习惯的重要性,这个真不需要投入什么钱,但是很重要。

银行在与合作方的合作过程中,也要充分从后续业务的持续、合规的需求、客户投诉的处置、甚至于行内数字化人才的训练等角度,在合作双方未有实质性损害的基础上,充分获取未来可能双方相互有用的数据予以沉淀,哪怕在今日业务合作中暂时看不到即时作用。

总之银行搞数字化,发展到后期,系统可以买,人才可以招,但是你银行自己的历史数据如果没有存储好整理好的话甚至于有关键信息缺失的话,你就一筹莫展了。

注:上述讨论是笔者在某次关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的发言基础上的整理和拓展。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