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金融开放平台,一定更具竞争力吗?

薛洪言 · 零壹财经 2018-08-10 12:11:11 阅读:11662

关键词:开发平台普惠金融竞争力金融金融科技

2016年以来,互联网巨头探索金融科技转型,最终以开放式平台为着力点实现了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模式落地。一般认为,相比于单个机构的“单打独斗”,金融开放平台汇集产业链各方优势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其边界、降低经营成本,已然成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下一阶段的典...
]
[/align]
2016年以来,互联网巨头探索金融科技转型,最终以开放式平台为着力点实现了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模式落地。一般认为,相比于单个机构的“单打独斗”,金融开放平台汇集产业链各方优势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其边界、降低经营成本,已然成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下一阶段的典型形态。

问题来了,金融开放平台,一定更有竞争力吗?

金融开放平台,何以更具生命力?

其实,与单个机构相比,开放平台未必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这涉及到企业的边界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认为,“企业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换句话讲,企业和市场是人们实现同一功能的具有互相替代性质的制度安排,企业的边界,则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影响。

当企业组织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在企业内部完成交易更具效率;而当市场交易成本小于企业组织成本时,把交易交给公开市场更具效率。

回到本文的话题,各方之所以加大开放平台的搭建,原因也主要来自于两个维度:要么是金融机构内部组织成本显著提升,要么是开放平台的跨机构协调及交易成本显著下降了。

结合金融行业近几年发展状况看,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内部组织成本是显著下降的,在此背景下开放平台的兴起,只能说明开放平台的交易成本的降幅更大,使得把信贷业务交给开放平台依然更具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数据风控模式的兴起,使得能够汇集各方数据的开放平台在风控层面更具优势。传统的风控模型高度依赖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抵质押物和第三方担保等,无需多方协同,可在金融机构内部高效率地实现风控闭环;而大数据风控模式下,数据的质量和维度决定着风控效率的高低,开放平台能够汇集各方数据和风控能力,相比单个机构单打独斗,可以大幅降低风控成本、提升风控效率。

二是通过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多方资金,开放平台能够大幅提升客户申贷通过率,降低有效获客成本。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获客成本普遍飙升至百元以上,而正常情况下注册用户向借款用户的转化率约在5%左右,致使有效借款人的获客成本高达千元以上。相比单个机构单一的风险偏好,开放平台一方面接入更多元的场景,另一方面则匹配风险偏好更多元的借款产品,可以大幅提升客户申贷成功率,降低有效借款客户的获客成本。

三是强监管下,单个机构的放贷能力受到严格的资本金约束,而开放平台汇集多个放贷机构,可以最大化实现资本金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金使用效率。就单个金融机构而言,其获客能力与其资本金约束下的放贷能力通常是不匹配的,表现为: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巨头,坐拥亿级用户群,但受资本金制约,放贷能力远弱于其获客能力;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丰富,但缺乏有效获客场景,获客能力弱于其放贷能力。开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此外,在风险承担、贷后催收等环节,借助开放平台可以实现更加灵活的安排,提升信贷业务效率。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能有效降低各参与机构间因信任问题产生的摩擦成本,提升开放平台的整体运转效率。

在此背景下,金融开放平台,逐渐成为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望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同平台的差异化特色

整体来看,开放平台模式的核心在于借助金融科技实现信贷流程的模块化、标准化,然后聚合优秀合作伙伴,对信贷流程涉及的各类资源进行排列组合,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来降低金融业务成本,提高信贷产品的可得性、效率和体验。

当前,基于商业竞争的存在,开放平台多由巨头牵头搭建,以巨头的核心资源禀赋为基础,积聚各方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开放平台。很大程度上,巨头的核心资源能力,决定了开放平台的整体模式和差异化能力。

在BAT中,蚂蚁金服基于云计算、支付、个人信用等行业基础设施层面的先发优势,一面夯实底层金融科技,一面广泛连接多元场景,除金融领域外,还在商业消费、交通出行、政务民生和教育医疗等领域广泛发力。腾讯金融则依托微信支付广泛连接支付场景,并依托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优势,与资金方广泛开展联合贷款操作。度小满则依托百度的搜索入口优势和AI能力,对外输出AIFintech解决方案。

就其他互联网巨头而言,也依托各自优势积极进行能力输出。以苏宁金融为例,依托服务线上线下场景的金融科技实力和数据积累,先后上线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幻识”反欺诈情报图谱、“极目”账户异常预警系统等金融科技开放平台,向行业输出风控和反欺诈能力。

就金融巨头而言,也依托其线上线下获客渠道、资金和多元金融产品优势,开展了开放平台的探索。不过整体上看,金融巨头的业务属性更强,与金融科技企业容易形成互补,在引入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伙伴上,是否真正愿意开放其资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同时,金融巨头习惯了闭环业务运作,缺乏开放的基因和文化,要在封闭的文化中搭建有竞争力的开放平台,也是一项挑战。

冯国经在《在平的世界里竞争》一书中曾谈到,

“传统公司的价值来自于专业化——在具体领域磨炼技术,保护商业秘密,剔除竞争对手甚至合作伙伴,价值来自于为一块有限的馅饼而进行的竞争,并保护特定的核心竞争力。相反,在平的世界中,价值来自于整合,通过利用公司的价值和知识产权跨越边界”。

在开放平台的新业态模式下,作为平台搭建者的巨头除了要注入优势资源外,还要发挥好生态协调员的角色,在松散的耦合关系中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对巨头自身的控制能力、运营整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开放形势下的发展策略

开放的趋势是既定的,至于哪一类开放平台有望引领未来的潮流,目前还难下定论。不过,当前普惠金融的纵深发展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不同的开放平台凭借差异化优势可以更多侧重于普惠金融的不同领域,相比于分蛋糕,共同做大蛋糕显得更重要,开放平台之间的竞争既不明显,也不迫切。

对于更多的中小参与者而言,不断夯实自身业务的长板,在开放平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取更多的资源,则成为新形势下重要的策略方向。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8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