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推荐

数字银行密集IPO:“银行新物种”讲述“资本新故事”

专栏推荐 馨金融 · 馨金融 2021-12-14 阅读:15491

关键词:Nubank数字银行金融科技长尾客群

数字银行搭上了数字化金融爆发的顺风车,但暂时的光环无法掩盖一些核心问题。

文:洪偌馨 伊蕾   来源:馨金融

 

生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当他们长大之后必然会天然习惯于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品牌。只要这些新兴的数字银行能够保持成长,持续满足年轻客群的需求,就更有机会牢牢抓住这一代人。


上周,巴西的数字银行Nubank在纽交所上市。作为近年来最受资本青睐的新型银行,Nubank的此次IPO引发了广泛的市场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Nubank发行价为9美元,此次IPO总计筹资额达到26亿美元。开盘后,Nubank盘中股价一度大涨36%触及12.24美元,市值突破560亿美元,一举成为拉丁美洲市值最高的金融机构。

无独有偶,今年8月,韩国的数字银行Kakao Bank也在上市当日以超过32万亿韩元(约合280亿美元)的市值将所有本土老牌金融集团甩身后,而2.55万亿韩元(约合22.3亿美元)的募资规模也创下当时韩国IPO规模的新记录。

要知道,数字银行起步的时间并不长,今年上市的这两家Nubank和Kakao Bank分别成立于2013年、2016年。他们无论是资产规模、客户数量,还是盈利情况都远不敌传统的商业银行,但这并不妨碍这些银行业的「新物种」成为资本市场上最闪亮的明星。

按照上市当日的价格,Kakao Bank的市盈率高达186倍(2020实现净利润1.5亿美元),Nubank甚至尚未实现盈利。

有意思的,这两家银行,一家位于金融服务落后的巴西,另一家则位于金融业过度竞争的韩国。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下,他们出奇一致地获得了超高的资本认可度和令人艳慕的发展速度。

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银行一直备受资本青睐。以国内市场为例,微众银行在2018年曾传出市场估值以达到1200亿人民币的消息,以2018年微众银行24.74亿的净利润规模计算,其市盈率在彼时也接近50倍。

一个可以参考的数字是,A股上市银行的市盈率普遍在5-8倍,在主要商业银行当中,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最高,分别为13.58倍和12.26倍,而全球银行业标杆摩根大通的市盈率为16.21倍。

过去几年,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价一直是「薛定谔的估值」,缺少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统一的评估体系,这也让很多公司在一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存在巨大落差。以至于近两年,很多投资者对这个赛道避之不及。

如今,带着金融科技概念和银行「颠覆者」印记的数字银行,又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怎样的新故事?能给整个市场和用户带去怎样的新价值?值得期待。

1、银行新物种

与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类似,超高的成长性是这两家银行的共同特征。但由于市场环境和监管体系的差异,他们在招股书中所描述的战略定位和业务亮点略有差异。

Nubank招股书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该行客户从600万增长至3330万,其中2019年的同比客户规模增速高达235%。而截止到2021年三季度,Nubank客户数进一步增长至4810万,其中月活客户占比高达73%。

Nubank在C端市场的「攻城略地」也带来了公司营收规模的快速增长,根据招股书,2021年前三季度,Nubank营收规模已经突破10亿美金,同比增长100%。

在拉丁美洲这样金融服务相对欠发的地区,Nubank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抓住了「长尾客群」——那些长期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半径之外的人。

这与巴西金融服务市场的格局有关。在Nubank初创时期,立足于本地的「五大行」把控着全国银行81%的资产和85%的贷款。垄断优势使得这些银行获得了超高的ROE,大约是同期欧洲等发达地区的2~3倍。尽管,这些银行提供的服务和带来的体验极其糟糕。

金融行业的举步不前,导致一大批「长尾客户」被拒之门外——巴西有5500万人完全没有被任何银行服务覆盖,规模达到其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

在创立初期,Nubank通过「信用卡」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服务能力,Nubank一方面大幅降低发卡门槛,让所有流程都可以在App上完成;另一方面则免除了所有用户年费,并将月利率控制在用户可承担的范畴内。

到2017年,Nubank获得了银行牌照之后,又上线了储蓄和贷款业务,开始迈向一家真正的银行。同样的发展逻辑也被复制了到其他金融产品上,比如理财、保险等等。但信用卡一直是其核心业务,Nubank也因此有着拉美「发卡大王」的称号。

因为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和更便捷的服务,Nubank的口碑日益高涨,用户之间口口相传,这为其带去了几乎零成本获客的傲人成绩。很快,Nubank的业务进一步拓展到墨西哥等其他拉丁美洲国家。

与Nubank的发展环境截然不同的Kakao Bank,它面临的是一个金融服务非常全面,甚至可以说是竞争过度的韩国市场。尤其,在数字银行所聚焦的个人金融服务方面,韩国市场已经非常成熟。

但令人意外的是,Kakao Bank的出现依然带来了惊喜,从2017年正式营业到2020年第三季度,Kakao Bank的客户数达到了1310万。要知道,目前整个韩国满足申请Kakao Bank账户条件的人(17岁以上)也不过4400万。

能从一个高度同质化的行业,以及几乎饱和的市场杀出重围,Kakao Bank一方面借助了母公司的社交和文娱生态,将金融服务内嵌于场景之中让用户获得了极致的体验;另一方面,在一些产品和服务上,极大地迎合了当下韩国年轻人的需求和习惯变化。

Kakao Bank的母公司Kakao集团是韩国最大的互联网集团,其业务范围涵盖了支付、出行、娱乐、游戏等等,作为亚洲最早试水移动通讯应用的代表,Kakao Talk的上线时间还早于微信,而其所建立起的庞大互联网生态也与腾讯有着颇多相似之处。

截止到最新数据,整个Kakao集团的月活用户达到4600万,占到了韩国总人口的88%,其在本土影响力和行业垄断优势更胜于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之于中国市场。

除了Kakao Bank,Kakao集团旗下的移动支付平台Kakao Pay也于上个月在韩国上市,上市首日市值便超过 24 万亿韩元(203 亿美元) 。如果对比国内企业,Kakao和两家子公司有点类似腾讯、微信支付及微众银行。

Kakao Bank充分利用了母公司在年轻客群中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文娱资源和场景优势,定制了一系列迎合年轻人的产品,例如,26周分期存款、小猪存钱罐等,并且将漫画版权、偶像明星等「颜值经济」发挥到极致。
 

26周分期储蓄产品——用户通过分期储蓄实现不同的目标,该产品允许五个最低存款额,金额每周增加初始值,持续26周。

小猪存钱罐——模仿现实中的小猪存钱罐,当用户打开 Coin Box 并选择硬币收集服务时,先前保存在存款和储蓄账户中的1000韩元(84美分)以下的小额零钱将在工作日的第二天自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两家银行影响力的扩大,不少当地的同业也被倒逼开始变革。例如,巴西的银行业就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包括缩减线下网点、发展线上业务以及推动业务创新等等。

2、资本新故事

事实上,基于线上获客和展业的银行并非新事物。

全球首家互联网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于1995年在美国成立,当然,最广为人知的互联网银行是1997年成立的ING Direct。而在国内,多年前也掀起过直销银行的风潮。

最早一批互联网银行的诞生始于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赶上了互联网行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能历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即便是名气最胜的ING也发展有限。

相比来看,数字银行则出现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从形式上也是没有物理网点,完全基于线上发展,但更准确地来说他们从一开始便是「生长」在手机上。这也让数字银行与用户的交互方式和服务方式与过去,以PC端为主的线上银行有着本质的不同。

而更重要的是,数字银行被认为在产品理念、用户体验和底层技术方面与已有的银行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要在国内找一个案例,可以参考微众银行和它的爆款产品微粒贷。

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的核心要素无非三个:额度、价格、还款方式。所有产品的创新也都是围绕这三点,微粒贷也不例外。但是它在用户体验上、触达方式上找到一条不同的路。这有赖于微信这个中国最大的社交生态,让微粒贷在流程和体验上做到了极致的简单,所以一上线便引爆了市场。

极致的体验和极简的产品往往依赖于超强的中后台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年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做土壤,如果没有微信,以及腾讯这个中国最庞大的个人数据及社交网络为支撑,也很难诞生出微粒贷这样的产品。

总而言之,数字银行的核心特质应该是重构了银行的产品、服务和客户关系,而非简单的在线上获客和展业。

说来,腾讯跟Nubank和Kakao Bank这两家数字银行也有很深的渊源。腾讯不仅先后参与了这两家银行的多轮融资,还在技术和经验方面对他们贡献颇大。

Nubank的创始人David Velez曾不止一次地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们从腾讯这个股东身上汲取的经验——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客户运营等,以及他们在中国市场看到了数字金融服务的巨大潜力。

而在入股Nubank的前一年,腾讯便成为了Kakao Bank的第二大股东。在此之后,Kakao Bank将金融服务嵌入移动社交平台,以及由此衍生出了支付、信贷、理财等业务,这一系列操作都可以在腾讯体系内找到模板。

有意思的是,支付宝背后的蚂蚁集团是Kakao Bank的兄弟公司——Kakao Pay的股东,就在腾讯入股Kakao Bank的2017年,蚂蚁集团投资2亿美元获得了Kakao Pay 39.1%的股份。同样,从Kakao Pay后来的发展中也多能看到支付宝的影子。

尽管成立的时间并不算长,Nubank和Kakao Bank在上市之前都曾进行了多轮融资,

Nubank在上市前融了11轮、累计融资规模18.7亿,到2019年时其估值已经破百亿美元。而在今年6月进行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时,其估值已达300亿美元。股东不乏红杉资本、DST Global等明星基金,还有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图片来源:零壹财经

事实上,过去几年里,全球资本都在竞相涌入数字银行领域。据CB Insights统计,仅2019年,全球数字银行融资笔数达到138笔,累计融资额达到53亿美元。也是在这一年,美国数字银行Chime在9个月内完成两轮融资,估值翻了两番。

而在今年7月,英国数字银行Revolut宣布获得新一轮8亿美元融资,公司最新估值达到330亿美元,为2020年55亿美元估值的6倍。

数字银行领域最近的一笔融资发生在不久前——新加坡数字银行公司Tyme获得一笔7000万美元的投资,领投方又是腾讯。

包括Nubank和Kakao Bank在内的数字银行受到全球资本的追捧,除了有金融科技浪潮的推动,疫情的爆发也是另一个催化因素。「无接触」的金融服务需求高涨,使得金融机构线上化经营能力成为刚需。

这也是数字银行与前几年上市的一些金融科技股不同的地方,作为金融持牌机构,虽然眼下数字银行与传统银行依然处于「错位竞争」的阶段,但随着数字银行所覆盖的客群不断成长,其自身的业务边界不断拓展,相信未来他们有机会抢占现有的银行市场份额。

试想一下,生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当他们长大之后必然会天然习惯于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品牌。只要这些年轻的数字银行能够保持成长,一直能满足年轻客群的需求,就更有机会能牢牢抓住这一代人。

当然,由于成立时间尚短,数字银行与其它新兴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一样,面临时间和市场的严峻考验。

典型如,最近两年资本市场的金融科技网红股、传统券商颠覆者——Robinhood。如它的名字,打着「劫富济贫」的草根英雄旗帜,以零佣金、低门槛、操作便捷等特质,一问世便收获了大量散户,尤其是年轻股民的喜爱。

在「抵制华尔街」呼声高涨的美国市场,Robinhood靠着亲民、平民的路线快速崛起,成为了「美国散户最爱的炒股平台」,其在上市前便收获了大量资本的支持,自2013年成立到今年上市前完成了至少7轮融资。

而从今年7月底上市至今,短短4个月,Robinhood的股价较上市后的高点已经跌去近60%。除去美国股市震荡的因素外,Robinhood在过去几个月里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包括过于激进的业务策略,面对极端行情时的系统稳定性等问题都让其深陷舆论和用户的声讨当中。

抛开个别因素, Robinhood的身上有很多值得其它新兴的数字金融机构反思的共性。

比如,为了在短期内提升利润而放弃了最初的创业理念,背离了初心。导致Robinhood最重要的用户根基——广大的长尾客群、年轻客群流失,甚至成为了抵制和声讨自己的主力群体。

还有,Robinhood最初成功的关键是其良好的产品体验,简洁的操作流程,这些特质也伴随着上市和对业绩的追求而变得模糊。

就数字银行而言,搭上了后疫情时代数字化金融爆发的顺风车,也享受了金融科技概念股的高增长红利,但这些暂时的光环无法长期掩盖一些核心问题,比如,他们能否平衡好风险与收益,能否在保持现有特点的同时完成资本市场的考核指标。

以Nubank为例,其招股书显示,截止2021年前九个月,Nubank的亏损为9910万美元,亏损同比扩大49.2%,这与其持续的投资、收购与扩张策略有关。这与很多科技公司的发展曲线相似,希望以速度换空间,最终凭借一定的规模优势来平衡亏损。

但回看过去二十年,能走通这条路径并且长盛不衰的科技公司寥寥。希望这些年轻的数字银行们可以穿越周期,真正地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又一场华丽的泡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如何对虚拟货币进行税收监管?近期元宇宙法律问题研究报告

下一篇>金融科技输出:究竟是红海还是蓝海?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8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