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普惠小微金融:2021年政策机遇与发展趋势解读

资讯 李薇 · 横琴金融 2021-02-10 阅读:27339

关键词:横琴金融普惠小微金融小微金融发展趋势

监管政策扶持有何导向?小微金融有哪些发展趋势?新型小微金融解决方案有哪些特点?本文将作出解答。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多,致使众多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着订单量减少、现金流趋紧等经营难题,因此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成为数字普惠金融的业务重点之一。2020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首贷户、小微信用贷与供应链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于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2021年初,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将普惠小微金融服务作为发展重点之一。“无接触金融”服务模式的兴起,驱动着小微金融服务的全流程自动化、在线化,商业银行通过与增信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同破解小微企业风控难题,构建特色金融生态圈。此外,产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政务数据支撑,金融机构逐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而提升普惠小微金融的信贷服务效率。 

一、监管政策扶持导向:注重全流程线上化、审批高效化 

1.  国务院《分工方案》与无接触金融、基础设施扶持导向 

国务院在2020年11月出台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体现出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与普惠金融的重要任务部署 

一是《分工方案》要求,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推行线上服务、“不见面”审批等便捷信贷服务;二是疫情环境下,无接触金融服务模式成为主流业态,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推动小微信贷服务效率提升;三是这种新型审批模式的实现,建立在中小微企业征信数据维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2020年末,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曾披露数据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累计收入近11亿自然人、6000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 

运用金融科技,监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构建全流程线上化的小微信贷操作流程。长期以来,传统银行对于中小微企业“不愿贷”“不敢贷”的根源,在于这类企业的存续周期短、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难以量化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2020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逐步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纯信用贷款的业务规模,摆脱过往“重抵押、重担保”传统授信策略。 

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人民银行重点展开2项部署:一方面,优化完善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促成中小企业融资1.1万亿元;另一方面,重点推广全国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促进银行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2. 数据作为信贷审批与发放的主要依据 

国务院在《分工方案》中提出——推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创新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解决“首贷难”“续贷难”等问题。鉴于此,我国金融业一方面加速实体中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各地政府部门、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获取小微企业非信贷类征信替代数据,构建更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这一新业态,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谋求数字化转型,因此金融服务逐步融入小微企业的线上经营场景,这是小微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分工方案》将数据作为信贷审批与发放的主要依据,文件指出:“加强水电气、纳税、社保等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为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创造条件”。通过政务数据与小微企业经营数据的组合运用,商业银行制定了针对细分行业场景的风控建模技术,体现出普惠小微金融的真正价值。 

二、小微风控特色解决方案:“银行+保险+担保+地方政府” 

1. 多方主体探索新型小微金融解决方案 

聚焦于我国的经济运行发展情况,要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申贷获得率,难以仅依靠商业银行,而是要引入多元化的增信机构与政府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并非仅限于中国,疫情蔓延使全球供应链体系重塑,业界深刻意识到普惠金融的发展重点应当锁定于中小微企业。此外,银保监会曾指出,普惠金融并非是慈善金融,强调的是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寻求营销获客与智能风控的平衡点。 

目前,多省市政府部门搭建了中小微企业线上融资服务平台,平台融入了多方参与主体,形成了“银行+保险+担保+地方政府”的小微信贷特色生态组合体。无接触金融服务模式兴起之后,各方机构在线上端主要展开智能风控合作,促使商业银行的风控模式迁移至线上,借助活体检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施不见面审批,加快放贷效率。 

广东省政府依托“数字政务”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构建了一站式线上融资“生态圈”——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平台接入了广东省33个政府部门的230类政府数据,汇聚了全省1100多万家企业全生命周期信息,智能融资、智能供应链/贸易融资、智能直融、智能监管、智能风控、智能运营等6大服务。 

图 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网站界面

资料来源:广东省政府网站 

过去两三年之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小微金融“助贷”机构,这种运作模式具备3个特征:第一,通过开放金融、广泛连接线上场景与布局API端口的方式,在线上端实现快速放款。第二,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人群是互联网长尾客群,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小微金融服务拓展至“下沉市场”,涵盖了三四五六线城市与农村县域地区。尤其是“三农”领域,农户与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更为迫切。第三,从下述小微金融“助贷”业务的操作流程来看,主要涵盖资金方(商业银行、网络小贷公司等)、助贷机构以及增信方(担保、保险等),多方共同打造出聚合平台,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了风险实施防控。 

图 2:小微企业线上“助贷”业务流程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金融科技公司实践情况整理,横琴金融 

2. 增信机构价值凸显:完善小微客群风险分担机制 

在小微金融风控环节,金融科技出现之前,商业银行过去几十年与2类增信机构展开合作——融资担保机构与保险公司。 

一方面,从融资担保公司来看,整个行业经历多次的清理整顿,机构数量从原先近9000家降至6000多家。回顾2020年,银保监会曾两次发布政策文件,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并强调要重点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实质风控作用。然而,从实操角度观察,很多中小微企业也发现增信问题,譬如担保公司门槛较高。因此,商业银行更需要与各地政府部门加强合作,依托财政资金,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信用增信,提升贷款审批通过率。 

表 1:2020年监管部门出台对于融资担保行业的政策文件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另一方面,从保险公司来看,近两年重点推广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数据显示,我国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规模稳步上升,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71.9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3.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目前报批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已超过40家,并且头部保险公司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截至2019年末,从事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五家头部机构分别为——平安产险保费收入占比33.29%、人保财险保费收入占比21.81%、阳光产险保费收入占比8.21%、大地保险保费收入占比7.46%、太保产险保费收入占比5.39%。 

图 2: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毕马威研究报告《融资性信保业务:行业生态、内外挑战与应对策略》 

三、小微金融发展趋势:2021年强化征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 基础设施:探索应收账款与动产、担保等供应链金融线上登记平台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发展元年,基于数据要素的小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金融监管部门的管控重点之一,具体表现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这项业务依托于核心企业,能够快速触达上下游众多的供应商与经销商小微客群。 

借助金融科技,我国已经进入数字供应链时代,监管部门在2020年出台了多项供应链金融指导意见,譬如:3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2020〕28号);6月,人民银行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2020〕第6号);9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8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最受业界关注,该文件成为小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国已形成基于数据要素的小微贷款智能决策机制。金融机构在线上端,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要素进行挖掘判断,实现信贷决策的实时性、自动化,促使我国小微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征信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2. 小微征信:赋能B端,构建小微企业群体专属征信服务体系 

疫情期间,在线经济引发直播卖货、电商卖家、90后创业者等个体工商户数量增多,因此B端赛道的征信机构日渐增多,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小微企业存续周期短,使金融机构难以评估小微企业信用状况,因此更需要专属的小微企业征信服务机构;二是过去几年,金融科技改变最多的是我国零售金融市场,一批C端征信服务机构出现,在征信体系搭建、数据建模等方面的实践做法可复制到B端小微企业征信领域。 

在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上,除了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之外,从事B端小微企业征信服务的机构包括百行征信芝麻信用、金蝶征信等。2021年,金融机构将持续加强与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挖掘风险可控、前景可期的优质小微企业客群,将小微企业信用状况作为贷款发放的核心依据之一。 

3. 开放生态:广泛连接科技服务商,共建共生小微金融生态圈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微金融服务呈现出明显的场景化、平台化发展趋势。相较于C端零售金融市场,小微企业面对的经营模式、客户结构、行业政策与政府合作关系更为复杂,因此商业银行构建小微金融生态圈,需要引入科技服务商、场景方、上下游企业与政府部门等多方参与主体,通过生态伙伴的多元化协作与共享数据信息,使金融服务无缝链接到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从“开放银行”到“开放金融”,过去两三年内,我国金融业通过开放API、广泛连接科技服务商与场景方,进而构建更强大的金融生态圈。这种纯线上、广连接的新型商业模式,同样适用于小微金融领域,金融机构不仅要着眼于信贷服务,更应以科技赋能于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变革提供配套支持。 

四、探索横琴发展机遇:金融科技赋能实体中小微企业 

1. “十四五”时期横琴推进供应链金融与小微生态平台构建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省市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加大对于实体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横琴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之中,主导行业包括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服务业、国际商贸服务业等领域。 

针对这些领域,横琴新区在2019年发布《横琴新区关于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扶持办法》,加强金融对于产业经济的支持力度,核心政策要点包括下述两点: 

第一,鼓励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加强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专营机构扶持,涵盖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与商业保理公司等主体。依据平台运营情况的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并按照实缴资本的1%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 

第二,政策强调金融人才的培育激励。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每年安排高达500万元的资金,对于推进供应链金融产品、业务模式创新和金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团队或个人,通过直接奖励来促使金融人才队伍发展。 

在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上,横琴依托“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逐步培育出具备广东省发展特色的小微金融创新模式。商业银行与保险、担保、金融科技公司等主体将形成共生体,共建开放金融平台,进而布局小微信贷产品的全流程线上化、自动化的特色业态。 

2. 聚焦政务数据协同与普惠金融政策机遇点 

产业端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需要与政务数据协同推进,尤其是2020年“银税互动”模式最受关注。横琴本地的众多中小微企业经营数据,将更多地展现在云端,具体包括物流运输、政务信息、云平台搭建等领域的数据。拓展小微金融业务,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加之智慧城市、新基建的建设进程加快,金融机构将形成基于企业数据的精准用户画像,全面诊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运用风控建模来提升贷款审核效率。 

横琴在过去的一年,先后推出了多项发展普惠金融的扶持政策。4月份,出台了《横琴新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措施》,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贷款贴息;7月份,横琴新区管委会印发了《横琴新区扶持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办法》,文件提出将设立贷款和创业投资两类风险补偿,补偿比例最高为金融类企业损失的60%。单笔贷款风险补偿最高可达250万元,单个创业投资企业的风险补偿金最高可达75万元。风险补偿适用主体涵盖多种类型金融类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创业投资企业。 

依托政务数据与广东省各地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将聚焦于实体经济,促使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化风控建模与线上智能化审批效率,构建一个多场景、可持续发展的小微金融生态圈。
  

 

加关注 消息
文章:229 粉丝:21 总阅读数:7111.1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零壹日报:华为拿下支付牌照!今年以来银行业被罚逾1.63亿元

下一篇>2021数字科技十大趋势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32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