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改革切口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0-04-10 14:04:01 阅读:551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共享金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风险防控

摘要: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规模大、影响面广、控制难度大、处置成本高等特点,党中央将控制系统性金融作为三年攻坚战的三大目标之一,一方面说明党中央高瞻远瞩,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放在很高的战略地位,另外一方面也说明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已离我们很近。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重在防控,有别...

摘要: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规模大、影响面广、控制难度大、处置成本高等特点,党中央将控制系统性金融作为三年攻坚战的三大目标之一,一方面说明党中央高瞻远瞩,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放在很高的战略地位,另外一方面也说明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已离我们很近。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重在防控,有别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与思维,立足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全场景角度,通过宏观、中观及微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方面的改革,从约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滋生源头及散发扩散可能性通道体制的构建,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永远关于可控的笼子中。

一、引言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同时经济的发展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与新阶段,作为经济发展动力源的金融的稳定发展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稳,都给中国金融的发展带来风险隐患,而国内的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民营企业爆雷事件时常发生,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在加大,而新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优势并未显现,这些表现在金融领域就是系统性风险在加大,因此,党中央适时提出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三大攻坚战,将金融风险的管控作为全国性三大攻坚战之一。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政策表明,我们的金融风险已经处于风险较高的境界或高风险的边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的战略判断,三年多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国的金融风险明显得到稀释,金融系统也经受了中美贸易战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大考,也经历了严重的新冠病毒疫情的近考,说明了我国金融系统应对市场波动能力在增强,发展的韧劲在加大。

但是,管控金融风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点与风险源,因此,构建长期、持续、有效的风险管控体制与机制才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讲的金融机构的本身风险,从金融交易双方角度,一方面可能是由金融需求方的问题引发的金融风险,也有可能是由于金融供给方由于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风险,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关注需求方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的设防与管控,对金融供给方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不多,在当前构建长期、有效系统性金融风险管控大背景下,认真研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来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当前保持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守护金融安全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

陆岷峰(2020)认为金融风险不仅仅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而取决于金融服务对象的运行质态,如果经济普遍下行,系统性金融很难独善其身,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就成了必然;当然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现实、为害经济需要外部条件的引爆;中国目前有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宏观经济调控杠杆的灵活运用,经济发展的韧劲增强,经济的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不存在;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是互联网加聚了风险积聚的速度与程度;党中央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三大攻坚战目标以来,成效十分显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尽管我国近几年面对中美贸易战、新冠病毒疫情重大事件,但金融体系十分稳健,有足够应付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

王婷婷(2019)认为商业银行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体,在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中,商业银行占据总金融资产60%以上,即间接融资比重在社会融资比例中过高,这将整个社会信用的风险相对集中在商业银行系统;目前社会上的非法集资案件高发不下,造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失信,投资人对信用体系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增加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脆弱性;但总体来看持牌金融机构的风险可控,风险度符合预期并在控制能力范围之内。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仅是信贷资产风险危机,凡是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金融现象都应当列入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当中。

徐阳洋(2020)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重点是抓好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对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这个问题,当前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重点是要要提高数字信贷风险控制与管理,切实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数字化风控水平,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新型的信贷资产风险评判断、识别、跟踪、预警及处置;当前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战役之一,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为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扫清了大规模暴发的概率,但风险管理是一个永衡的课题,老的风险化解了,新的风险还会不断产生,因此,要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红线攻坚战转为持久战,做到重视程度不下降,控制力度不下降,管理措施不下降。  

明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与外延十分重要,涉及到防控手段与力度、目标与重点。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风险规模巨大,一般措施难以在短期内化解取效;是影响巨大,不仅仅是本身受到灾难性损失,还波及其他行业;是后果严重,造成社会资源损失巨大。但风险与危机是有明显的界限的,有风险但不一定形成危机,风险是潜在的,危机是风险的暴发和显现,因此,将危机控制在风险的范围内,可以减少风险对社会的冲击。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可能是各个微观主体风险的累加,如全系统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累加,超过5%的国际警戒线就可能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可能是由于部分微观主体的风险诱发系统各类风险的总爆发,也有可能是国际上输入的、国内其它行业的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角度、全维度的防控。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陆岷峰(2020)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思维方式、方向性的改革,传统的改革思维一般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顺应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二是从造成金融发展中问题的根源供给侧的角度来找原因,针对引发原因的体制进行改革,这是一项釜底抽薪式的改革,这项改革成功了,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金融发展中的问题[1]。王婷婷(2019)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紧紧围绕金融需求来进行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的需求来定制金融发展目标是金融业的基础思维,改革供给侧结构性的问题是为了让金融更市场化;二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上结构上优化,而不是笼统的改革;三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制是保障,决定金融目标的选择,体制决定金融行为的轨迹,体制改革既是革除不合适的体制,更要建立利于结构优化的体制。徐阳洋(2020)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实际上是体制上的再完善,通过体制的完善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和规定,根本上来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机制发挥作用的效果。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改革不是目标,而是手段,目标是要解决金融供给对象当中存在的问题,即金融需求方可能存在的问题,金融需求的导向是改革的发力点。金融供给涉及面很广,其中供给结构决定供给规模、效能,是金融供给中的关键,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体制的完善来构建不断优化的供给结构,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制度和规范的优化,保持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与社会经济金融需求结构走向一致,协调、共生发展。

(三)金融系统性风险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陆岷峰(2020)认为金融系统性风险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是后者决定前者的关系,体制是有关制度和规定的总称,它决定着金融行业,因此,要防控好风险关键在于决定金融行为的体制是否科学与合理且有效。因此,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控制而言,如果就风险谈管理或仅仅就对金融需求方的管理无异于牵牛抓住了牛尾巴,只有抓住风险管理工作的牛鼻子才能牵引金融风险管理的大方向。因此,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头疯牛必须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王婷婷(2019)认为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从金融供给侧角度最主要是改进和完善信贷审批决策流程机制。目前,所有涉及资产业务在准入上还是以自然人主观审批为主,一种是一言堂,家长室审批,少数人说了算,另一种,虽然成立若干审批组织,形式上是集体领导审批,但实质上还是主要负责人说了算,但结果是集体审批,集体负责,最终是没有人负责,用合法的集体审批外衣掩盖个人主观行为上的失误,导致各类风险迭出。因此,必须提升资产投入的技术模型,充分运用大数据之类数据模型,进行智能化审批,推进人机并行,以足够的信息量增加审批科学性、客观性、精准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

徐阳洋(2020)认为为了有效地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从供给侧的角度关键是要明确改革的目标、重点与内容,首先要改革不合理的信贷管理制度,如集体审批,短少责任主体及专业人员视角,其次要改革金融风险管手段,要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工具钳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全流程当中,要综合运用好各类信息为信贷管理服务,第三要构建优秀的风险管理文章,强化合规理念,严格执行监管要求,不断优公业务流程,要通过制度管理、技术控制人的行为,价值观念引导教育员工,从而形成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表面形式来看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两个不相交的平行级,都是讲的金融问题,且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以解决金融需求者问题为导向,然而,金融供给侧结构、金融风险之间确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金融供给侧结构如果失调可能会形成或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将会使金融供给完全失去供给的功能,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保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

从现有研究的成果来看,风险管理一直是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对风险的管理监管政策、理论都有了较深度的研究,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上不断走向完善、科学和有效。然而,面对我国经济、金融规模的日益增大,国内外经济金融的关联度日益提高,经济金融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剧烈增多,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已经很适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应对系统性风险管理须从体制上来保障其控制在笼子中。

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立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三个层面来思考,一是从宏观上立足于全球的视角,因为,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依存度极高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的金融可以独善其身,二是从中观角度,就是我国的金融体系中的金融结构、金融管理、金融治理的水平,这个是系统统性风险控制的重点与关键,三是从微观的角度,就是每个金融企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风险,关闭各自己的风险外溢阀门。系统性金融风险用系统性风险控制来解决;第二,立足于系统的金融风险的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源头、体制上来解决;第三,是立足于主要矛盾,信贷风险的控制,既是自身风险源,也是社会经济、金融风险的主要源头。

三、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

(一)微观防控:全面改革,构建金融企业法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及金融中介机构,单银行业金融机构就有近五千家法人单位,每一个法人单位都是金融系统的微观主体要素之一,既是金融发展的主体,也是风险发生的主体,因此,只有对每一个金融微观主体的金融供给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守住各个金融法人单位的风险才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夯实可靠的基础。而且从单个法人金融单位生态圈而言,控制住单一机构的金融风险,也可以防范金融生态圈中法人单位风险的多米诺骨牌(domino)效应的发生,因为一家单位出了问题,诱发整个生态圈子的风险共振。

 1、构建风险识别管理体制。

精准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前一道关口,从金融供给角度需要构建风险识别体系需要改革传统的金融理念,抛弃经验判断、主观做法,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风险识别体系。一是要建立大数据管理系统,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系统根据本企业的风险文化和目标客户标准从市场上筛选优质客户,变客户送上门为上市场找客户、选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客户在本企业的运营数据,随时了解客户运营动态;二是要通过物联网联系统可以对客户的抵押资产进行适时的风险跟踪、识别,一旦出现风险苗头,可以及进外理措施;三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控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提高抵押票据的真伪识别能力。四是搭建风险管理综合平台,根据监管要求,设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指标体系,按照风险程度,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适时报告风险程度及风险级别,提升自我风险识别能力。

 2、构建风险控制管理体制。

金融企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因此,其风险与生俱有,企业之间的差别只是风险大小而已。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信用风险仍是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风险。防范信用风险最一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信用审批的投资出口机制,要切实改变集体领导、集体审批、集体不负责任的状况;要解决主观审批,提升客观、智能化审批的力度,减少审批主观弹性,控制审批寻租机会;二是构建信用资产质态预警体制,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金融投资的资产完全控制在技术辐射管理的范围之内,适时了解基状态和动态,通过建立系统的预警体系,提前发现信贷资产的不良运行信息,提前采取管控措施。

3、构建风险转移与化解体制。

现行的金融企业都实行了谨慎的监管原则,因此,金融企业如果按照监管要求,一般是不会有较大的金融风险的,总是是现行的金融企业往往会为了自身的经营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违反监管要求,涉险经营。因此,金融企业一是要准确地评估企业的资产质量,并留下较大的弹性空间,即按上限标准来评估风险资产的数量;二是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提足各种风险准备金、风险驳备,留有足够的处理能力;三是增加资本公积,不断扩大资本金数量,提高抵抗和化解风险的实力;四是适当地进行利润分配,要以丰补欠,留有充足的风险准备金。五是对于有毒资产要及时进行处置,不保留在账面上。此外,对于各种风险类型都要有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二)中观防控:结构改革,构建协调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金融已经构成了以“一委一行二会”为领导的以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相对于全球的金融体系而言,则属于中观的金融体系。中观金融体系外接国际金融市场,内构金融市场主体,其管理的着力点在于结构的合理性上,结构合理可以快速做大做强,可以带来很高的效能与效益。从金融风险控制角度,结构优化是重点,因为金融结构的不合理会引发、诱发或加剧各类金融风险的发生,而且结构上的问题会带有全局性的、方向性的,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可能形成的基础性原因。

1、深化金融前瞻战略预测管理体制。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从产生到形成及到转化成危机还是有一定的时间或过程的,很多风险是会通过一系列指标或关联信息表达出来,关键是要有人读得懂,这就是要求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加强改革的战略方向、重点布局的研究,特别是对未来发展趋的预测十分重要。要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作出较为精准的判断。特别是国内的经济趋势,要从历史发展规律、近年发展趋势、当前内外部环境等因素作出经济上行、下行还是平稳态势,不同的发展趋势,金融的发展重点、方向、对策也是不同的,对于顺经济周期,金融可以实施扩张性发展,风险系数也相对较低,而当逆经济周期时,金融必须实行十分谨慎的投资方略,才能稳健经营,而对于经济平稳增长时,金融也只能持稳健的态度,在结构上建军找投资的机会,这样,风险才能有效地得到控制 [6]。

因此,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企业要加大战略研究机构的投入力度,构建专业与兼职相结合的战略管理团队,要善于运用社会专业机构的研究成果为金融企业战略定位服务,只有金融企业发展方向不出差错,不出战略错误,就会减少政策性风险,也就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

2、深化金融组织机构结构性改革。

保持大中小金融机构适当的结构是金融机构健康生态的表现,大机构过多,其服务长尾客户及中小企业的渗透能力一定难以达到,全部是中小机构也很难集中实力办大事,支持国家特大型的建设或企业。从风险角度看,大机构发生风险概率会低些,但风险事项规模一般较大,对经济的冲击往往是灾难性的,中小机构的风险概率发生的会高些,但风险分散,不易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力大。

目前,我国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看,到2018年底全国约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588家,中小金融机构占99%以上,但占金融资产总额约在40%左右。大企业资产规模大,市场容量大,融资渠道多且容易,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且贵,尽管国家多放施策但效果总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目标,基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太少了,相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而言,金融机构仍处于卖方市场的境界,只有当金融供给与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发生根本变化即出现买方市场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重要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中小微金融机构,一是对微型金融机构敞开审批,只要符合条件就给予持牌经营,当然这与强化金融监管并不矛盾,审批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监管力量与能力,二是要敞开审批民营银行,现在的民营银行完全脱离了草根银行的角色,主要从重了消费金融类业务,因此,要多批社区型民营银行,真正有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主,三是要敞开审批网上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线上业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一切都必须在“强监管、严监管”下进行,只有规范的监管下的改革才能是积极向上意义的改革。

3、深化社会融资供给结构体制改革

间接融资相比较直接融资其风险高度集聚,不象直接融资主体分散,风险也相对分散,一旦出现风事事项一般会是个案处理,即使是系统性风险,其主要依市场手段来解决,投资人一般为合格投资人,容易接受投资失峁的现实,因此,市场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国家,直接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比重高达60-70%以上。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间接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总额60%以上,风险高度集聚在商业银行系统,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明确社会总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总体比例,要按照国际上的约定俗成的比例,按年有计划地进行调整,然后,层层分解,确保结构的优化能按序时推进;二是要抓住优化的重点,当前要突出大力发展科创版,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三是要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股权性投资,将合格投资人资金积极引导到实体经济上来,四是要加快去刚兑的步伐,对于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大力发展去刚兑的理财产品,既保证商业银行的业务稳定收入,又可以提升直接融规模;五是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创新或使用好直接融资工具,如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科创企业的投贷联动,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等等,将优化融资结构与解决当前经济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六是要大力发展投贷联动经营模式,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地结全起来,既分散风险又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此还,还要大力发展共享金融七是要大力发展股权交易市场,为中小投资人直接投资提供交易平台,要大力发展第三方咨询机构,减少投资人的盲目投资。

4、深化融资产业结构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一定是经济发展不能保持健康地成长,没有健康的经济就会没有健康的金融,因此,金融企业要充分运用金融杠杆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而这需要金融的自身改革来实现。

一是要构建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信贷投资结构,即金融企业要将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的行业,当前,要积有支持科技创新行业、新兴产业、医疗卫生、养老产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以及国家重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只有补齐短板,经济才能更加协调地发展 [11];二是要加大区域经济投入协调力度,积极呼应国家发展战略,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依据,共同而生;三是要积极支持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因为,国家战略性项目或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背脊,也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经济结构也不会失调的很严重,因此,当前金融要积极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等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5、深化金融产品供给结构改革。

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能否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最重要的是取决于金融企业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多样性、适用性及普惠性。目前,金融企业首先要大量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围绕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着力开发多样化的环境保护类的金融产品,其次要大力开发和提供普惠金融产品,要围绕小微企业、弱势群体、长尾客户提供价格低、手续简便的金融产品,第三是要大力开发的提供扶贫金融产品,要紧紧服务于“三农”经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四要多开发和提供科技金融产品,经济发展科技优先,只有科技发展了,其他行业才可能有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竞争能力,要坚决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要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成对科创企业的信用评估,改变典当式的信贷支持方式,大力发展信用融资模式,资本市场要积极为创技创新型企业上市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三)宏观防控:重点改革,构建国际金融风险防火墙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国内外金融的依存度不在提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加快、加大了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内金融在享受国际金融发展经验等红利的同时,也承担着外源性金融风险的入侵的可能,也给国内的金融系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应对外源性金融风险的入侵,其金融供给侧的角度而言,还是应当针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因,从优化结构的角度提升风险的应对能力。

1、找准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定位与角色。能否抗拒国际金融风险,最主要的是国内金融机构是否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分工定位,这个很重要,如果错位了灭失很可能是时间问题。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上定位与角色取决于我国的产业经济在国际上的分工与定位,因此,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利用信息优势,引到产业结构与世界经济分工与定位相符,另一方面要根据产业结构布局及时调整金融业务战略。二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引用国际金融新的工具、技术,特别是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的手段。

2、以“好银行”的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在国际金融市场海洋上,船大船小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船好才是最关键,即抗拒海上风险能力强的船就是好船,即使再大的船,结果漏洞百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沉没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国际金融机构一是要构建好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标准,要以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二是强调大而强,小而优的发展模式,机构不管大小,各项业务指标要协调,内部各项指标之间互相协调,具有勾稽关系,小而精、小而优,有抗压抗动荡的“锚”劲,尽管世界金融风云变幻但仍有一个安静的港湾 。三是抓住资产质量这个主要矛盾,生命线,且要有相当大的流动性。

3、扎根国内经济发展,培植、夯牢生存的根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冲出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是金融体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积极推动国内经济主体的健康、稳健发展,国内经济发展基础不牢,如再加上国际金融的风险动荡,国内金融很难不发生危机。因此,要深化金融发展方向引导体制改革,充分认识到国内经济发展风险是最大的金融风险,要深深理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含义,因此,金融机构要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4、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变化及影响。特别是影响金融的汇率、输入性通货膨胀、服务对象国际投资的情况。一是汇率是反映国内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本币的大幅度升值与贬值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都不是利好,因此,要有应对机制与预案;二是国际上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暴涨也会将价格传导到国内,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也会引起金融体系可能的挤兑等重大风险事项;三是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很多服务对象纷纷进行国际投资,但国际经济形势包括政局都不是很稳定,因此,投资的国别风险在加大,金融机构要时刻紧盯国际市场政局等变化,构建国际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进行风险的救助与预防。

四:结语

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讲规模巨大,二是风险爆破点多,因此,防范好系统性金融风险,既要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长效的风险控制体制与机制,也要强化金融需求侧方面的风险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同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一项和长期、可持续的工作,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要不断根据金融风险管理的新的特点、新的动向、新的要求,构建新的适应风险控制的体制和机制,将系统性风险始终关在可控的笼子中。

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处理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监管的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积极、主动型的监管体制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宽松的监管环境。

阅读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一文。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