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蚂蚁金服陈龙:新金融正在从产品为本的B2C,到以人为本的C2B

观点 陈龙 零壹财经 2017-11-15 阅读:3966

关键词:蚂蚁金服新金融b2cc2b商业金融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技术改变了商业的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就会改变,商业的精神也会改变。
 

本文系零壹财经根据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演讲整理而成,转载须注明出处。



前天哥伦比亚大学的王轮教授顺道来杭州拜访了我,他说起了基金的会议,参会的人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讨论是不是要买茅台的股票,我们俩都哈哈大笑,因为作为曾经的金融学的教授,我们都花很长时间写文章研究资本市场的趋势和套利的机会。我说后来我终于懂得了不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市场,而是把金融服务业来做,才是金融走得远的正道。刚才我讲的现象,在金融里面,很多的资金和精力是花在寻找套利机会,而不是直接解决企业或者用户对金融的需求,这叫做脱实向虚,这是金融一直以来最大的挑战。有人说金融是天生的嫌贫爱富,更准确的表述应该说由于成本效率的,这是金融商业上可持续的前提条件,脱实向虚是因为全面的服务实体经济不划算。到今天我想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数字技术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普及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技术,蒸汽轮船在发明160年之后,印度尼西亚才享受到它;电力产生60年之后,肯尼亚才通电;手机和互联网只花了几年时间就出现在了发展中国家,截止到2016年发展中国家超过80%拥有电话,但是却不一定有厕所或者清洁的用水。

为什么数字技术能够那么快的触及金字塔的底层呢?每隔18个月计算效能就会增加一倍,这意味着在信息时代开启半个世纪之后,计算效能提升了数亿倍,今天手中的iPhone7的计算能力,已经是20年前IBM深蓝技术的一万多倍,这个迭代技术意味着被这个技术点燃的各种服务获得了规模化。数字技术的变革为普惠金融的规模化带来了真实的可能性,移动互联改变了触达用户的成本和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结合,也就是信息算法和算力的结合,再深刻改变解用户甄别风险的成本和效率,区块链带来了不需要信任的信任。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样的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因为技术改变了,今天的金融是不一样的金融。

第一个不一样是满足碎片化、规模化的金融需求成为可能。普惠金融中的“普”不是在某村建立一个标杆,而是真正的规划。肯尼亚用了四年的时间就覆盖了14000移动支付的用户,印度用了两年多时间增加了两亿的移动支付用户。今天的中国移动支付不但非常普及,而且非常实惠,在美国这个金融比较发达的国家,收单费率是3%,中国是千分之六,安全且好用。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数亿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技术带来的不止是支付的便利,而且是积累信用的速度。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大企业和大工厂这些主动脉,也有如毛细血管般小创业者,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关键障碍就是信用的缺失,在过去几年中,因为有了数字信用,全国共有超过1000万的商家获得了网商银行的贷款授信,实体经济这些海量的普惠金融需求只有通过技术才能大规模的被满足。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在落后的地区推广的更快。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新兴国家的金融科技发展的更快,黄益平教授的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的也更快,也就是说数字技术是最大最快的普惠,也正因为如此,G20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明确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优先选择,是一个国家战略。

第二个不一样是数字技术正在和线下实体经济越来越深地融合,在推广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在重构实体经济,并同时降低数字鸿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数字农村金融,有一位叫范永杰的大学生,约几个兄弟一起创业,开淘宝店,数字信用的积累让他得到了金融的支持。

第三个不一样是金融正在突破条块分割,从产品为本的B2C,到以人为本的C2B。重要的不是每一个机构什么都做,而是以用户为核心合作服务,混业的有机合作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普遍的趋势。我常常听到有人问我说,未来的金融到底是传统金融的天下还是金融科技的天下,我想这是一个典型的B2C的思维,未来应该是C2B,应该是用户的天下,金融科技应该以用户为核心,构建他们的服务生态,这个生态是一个共同做大的蛋糕,中国今天95%以上的金融资产和97%的支付体量,实际上都还在传统金融机构手中,我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因为技术的冲击而产生大量的资金流失甚至破产,以用户为核心的生态不是一个零合游戏。

第四个不一样:从华尔街改变。我读过很多的金融教科书。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书本里讨论的,往往是市场的趋势和套利的机会。微信里面看到的大量的帖子都是讨论这样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在讲金融的理想是什么。这个理想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把金融当做一种服务业来做,赚钱只是这个努力自然的一个结果。

金融加上技术就会自然的普惠吗?从历史经验来看,靠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推动普惠金融可能有一个大的问号。我觉得我们不需要争议金融机构到底是嫌贫爱富还是坚守初心,只要技术把成本效率改变,加上市场价值,就一定有机构把普惠金融当做篮海去做,技术加市场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正确的姿势。所以在推动普惠金融和农村金融的时候,我想我们国家最需要做的可能是在建设技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推动市场化的数字普惠金融的机制,而非是特定的机构解决问题。数字技术是不是会有益于竞争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几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创业越来越容易。以美国初创企业达到独角兽,估值10亿美金的时间为例,在90年代大部分的初创企业除了Google以外,进入独角兽的行列需要十年以上,千禧年之后不但变成独角兽企业的,数字大大增加,而且绝大部分都花了不到十年,已经深刻改变我们生活很多公司,比如说Facebook、Twitter、Airbnb、Uber、LinkedIn这些都是千禧年之后。中国的大部分独角兽也是千禧年之后,京东、美团、滴滴打车、小米、众安保险、ofo,他们的时间越来越短。创业周期越来越短说明了技术让我们获取用户、懂得用户、提供服务和外部协调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企业可以迅速积累大规模服务用户的能力,用科斯的语言来说:市场便捷越来越大,长尾用户也进入了市场。

第二个趋势,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时代。美国营收前100强的企业,他们营业总额从1988年的1.3万亿美金飙升到了2013年的7.4万亿美金,不到30年翻六倍。他们营收占GDP的比率从1988年的25%逐渐上升到2016年的40%,企业规模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并且超过了经济的增长。企业越来越大,意味着我们的计划能力也越来越强了,技术改变市场效率的逻辑也同时适用在企业内部,所以这不但是一个企业越来越容易创业的时代,也同时是大企业繁荣的时代。

第三个趋势,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崛起。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却没有一份自己的库存。他做的事情是把上千万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和数亿的消费者连接在一起,Airbnb可以不拥有一间自己的客房,为旅游者提供了最多的住宿的选择。平台和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双边市场,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打破了企业的边界,是用技术的力量注意平台各方的参与,带来了信息的有效交通,以机构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共同为消费者服务,这种模式的崛起意味着市场经济为技术赋能,各种场景紧密结合构成生态。结果是平台上的万物生长。

第四个趋势,是市场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表现在企业的繁荣、企业寿命越来越短了。企业的排名的变化,在十年前在全世界的市值最高的20名企业,大概只有一家是互联网企业。现在排名前20名的企业,其中前10名企业有7是是互联网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台型企业,打破了企业的边界,是企业和市场的综合体,我想这是市场和技术的结合在崛起的有力的证明。企业繁荣的寿命越来越短,美国在1920年的90个企业中,平均寿命是65年,到2016年一个典型的500强企业寿命是少于20年,前20位的企业他在过去十年的一个剧烈的变迁,也说明了这是一个趋势的佐证。如果我们互联网公司的快速迭代,颠覆越来越成为每个行业讨论的惯常的话题。这是一个企业越来越大的时代,也是一个企业越来越小的时代,更是打破企业边界用户导向的时代,也是创新创业越来越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技术和市场机制的结合,仍然是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用十九大的话来说,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技术加市场化仍然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最佳路径。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和金融创新离不开一个合适的监管环境。其中很有意义的意思的安排,叫沙盒机制,在可控的环境里面尝试金融创新。2016年英国启动了沙盒监管政策,近期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发布了监管沙盒实践的经验报告,其中提到了有50家参与的企业,他们觉得总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他减少了创新落地的时间和成本,这个报告表明沙盒在帮助企业理解监管的框架,加快产品推向市场和减少外部合规顾问的费用上具有显著的价值。第二,是让产品能够得到充分的测试和改良,从沙盒走向外部市场,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会根据沙盒中收获的经验和教训修正他们的商业模式。第三,允许监管机构与创新企业共同为新产品建立适当的消费者保护测试。让消费者的损失最小化,我们既要推动创新——因为这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的红利,也要控制好风险,要监管和创新一起做,沙盒机制是很有意思的安排。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技术改变了商业的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就会改变,商业的精神也会改变。在这个数字技术时代,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金融,这种金融最重要的特点是规模化、平民化,把实体经济融合在一起,伴随着这个变化的也是不一样的金融的精神,这个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对所有的从业者都是敞开的,金融的新时代值得我们去期待。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FinTech Circle首席执行官:中国禁虚拟货币ICO很正常

下一篇>北京大学王敏:七大政策建议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难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8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