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直击博鳌亚洲论坛:李东荣、马蔚华等谈金融科技

互联网+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17-03-23 阅读:378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博鳌亚洲论坛金融报告监管体制

3月23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 年年会上,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了《互联网金融报告2017》。

3月23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 年年会上,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互联网金融报告2017》,提出了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十条高级原则。

1.强化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着重体现普惠性和服务实体经济双重目标。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提供平等的金融参与权、市场化的金融收益权和可承担的服务成本来改善金融服务,提高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使金融惠及普罗大众。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应用新兴技术手段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以上两个导向应作为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政策鼓励或强化监管的基本判定标准。

2.深化监管体制改革,防止分业监管与跨界经营的制度性错配

互联网金融风险根源之一实质上是现行分业监管体系与互联网金融跨界经营的制度性错配。为了防范潜在的交叉性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性错配问题,需要在国务院层面统筹建立包括现有金融监管机构、信息管理、公安、工商等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等在内的监管协调机制。可尝试的方案是参照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FCA)的模式,在监管协调机制下设置实体性监管协调机构,并设立创新监管中心,统筹各部门解决包括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资产管理等在内的监管协调问题,重点防范跨界、混业和套利等可能引发的风险。

3.转变监管理念,实施主动式、包容性监管

由于监管缺位,互联网金融初期野蛮发展出现了诸多风险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风险事件的处置基本是事后的司法救济渠道,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整体上是一个被动响应式的监管实践,没有构建一个基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互联网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式、包容性监管框架。为此,一是要建立监管机构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互动共享机制,监管机构和金融服务提供商之间应定期进行知识共享。二是要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主动识别和防控金融科技整体风险和个别高风险领域。三是要实施监管机制创新,设立“监管沙盒”,运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4.创新监管新机制,引入中国版“监管沙盒”

“监管沙盒”是要构建一个金融创新的“安全空间”,在这个安全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监管者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通过主动合理地放宽监管规定,减少金融科技创新的规则障碍,从而实现金融科技创新与有效管控风险的双赢局面。“监管沙盒”有助于减少金融创新产品面世的时间和成本,同时也增强了监管对创新的适应性。

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实施“监管沙盒”的基础条件。未来,可以考虑可以先吸收借鉴英国、新加坡等国“监管沙盒”的限制性授权、监管豁免、免强制执行函等具体措施,从单个金融科技创新开始进行先行试用,再逐步实现金融机构、消费者和监管者的良性互动,构建起完整的“监管沙盒”体系。

5.运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随着互联网金融进入2.0 时代,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仅是针对机构、市场和产品的监管,更重要还有对技术的监管,需要强化应用监管科技(RegTech),来提升监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监管效率。构建以技术为驱动的监管新范式,重点建立监管科技专业团队,借助信息科技部门力量,提高金融监管者的信息科技知识水平,提升监管的微观技术标准。

6.注重权益保护,健全消费者保护机制

互联网金融体现数字普惠金融的秉性,在于其对金融消费者的服务跨越了时空的约束,但这也使得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任务更加重要。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消费者保护机制,建立消费者准入机制、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消费者争议处置机制。其次,强化现场监管,打击伪劣互联网金融机构,深化线下获客渠道管理,对于线下门店、广告、活动等加强管控,切断非法融资互联网化的线上线下转换机制。最后,强化资产管理机构负债端监管、融资链合规化管理,防止私募产品公募化,防止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机构主动负债或者违规操作的渠道。

7.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完善支付结算体系。在着重加强第三方支付体系特别是移动互联支付体系的信息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同时,注重第三方支付体系与传统支付结算体系的协调发展。二是健全征信体系。在注重信息保护的基础上,扩大互联网和大数据征信数据的来源和范围,提高互联网大数据征信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信用信息采集的行业标准和基本规范。鼓励市场化竞争,调动优质市场主体参与征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提高信用体系的效率。

8.坚守数据安全,防范技术风险

维护数据安全是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是注重数据采集合法性。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确保信息采集、提供、存储和交易的合法性。二是注重数据安全性。数据管理形成规范流程,防范数据丢失、窃取、篡改、非法贩卖等问题。三是注重信息系统安全。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技术标准建设,强化数据灾备管理,制定技术风险处置预案,防止出现重大技术失败。

9.强化信息披露,提升行业透明度

信息披露是整个行业“阳光化”发展的基础。第一,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制定最低信息披露标准,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产品、服务信息实行强制化、规范化和“阳光化”披露。第二,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提示制度,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重要风险进行重点提示。第三,强化互联网平台和相关服务的评价体系,建立分层惩罚机制,对于违规披露、不完全披露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纳入失信名单,严重失信者可采取行业禁入等措施。

10.深化行业自律,净化生态体系

在分业监管格局下,传统的行业协会基本依托相应的监管机构而设立自律组织,具有明显的条块分割性质。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性,客观上要求建立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自律体系,在现行监管框架下:一是强化自律组织及其功能建设,完善自律组织的框架体系。二是在自律组织的框架下,搭建共享信息平台,制定互联网金融自律公约,形成信息支撑下的行业自律机制。三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联合行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主动曝光行业内不法企业,不断净化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

相关阅读:

直击博鳌论坛——4位大佬眼中的金融科技2.0

文/腾讯财经

在分论二“金融科技(FinTech)”上与会嘉宾分享了所谓的金融科技2.0是什么样的。佰仟金融创始人刘实认为2.0版本是对数据更多维度、更加深度的利用,如智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类似这样未来的科技方向,能够极大的改变我们对数据的利用,同时提高服务客户和运营的效率。中国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则分享认为2.0的金融科技不再是舆情分析、感情分析而是进入预测分析的阶段,模拟人的思维是可以运用到金融中来。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则是详细解读了一下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三个概念的异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中国现在应该达到了金融数字化的时代了。

【实录】

PeterTUFANO:
谢谢!你觉得他们都是大佬,控制的时间非常好,不到2分钟,下面我们继续。

其实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科技金融,大家都讲到了金融科技的风险和一些限制,以及对实体经济的一些影响。我想在未来的半小时会继续探讨这方面的话题,首先我们讲一下轨迹、到现在为止发展的趋势。即使已经被银行所使用,比如ATM是60年代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现在互联网金融对支付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1.0,然后金融科技2.0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刘实:刚才马行长提到了我们经历了互联网金融,现在经历技术金融。其实我认为2.0版本是对数据更多维度、更加深度的利用,因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大量丰富的数据,是我们之前没有遇到的。我们用原来处理数据的方式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我们用到了智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类似这样未来的科技方向,能够极大的改变我们对数据的利用,同时提高服务客户和运营的效率。

马蔚华:我接着刚才的话题说,从互联网金融到科技金融,形式上是效能的提高,本质上我觉得是深刻的技术变革。技术变革是循序渐进的,是有层次的,我觉得现在首先是大数据,大数据的应用现在应该不仅仅是收集存储计算分析,有人说现在包括舆情分析、感情分析都OUT了,现在是进入了预测分析的阶段,可以判断客户未来想要什么、要多少、什么时候要,所以大数据今天能够运用在根本上就是数字计算的成本降低,没有这个成本降低可能就用不起这个事。

然后是我们过去比如说分析风险,商业银行有很大的精力,还要净值调查,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实时动态分析借款者的行为,所以这就能找到规律。

另外是云计算,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云计算。云计算给我们带来的是更确切的成本降低,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比成本是1:10的关系,不仅硬件可以租赁、软件可以租赁,人工管理、维护都可以租赁。

然后是我们的人工智能,用云计算、大数据以后人工智能也是源于计算法的优化。比如说搜索引擎、定量交易包括人工智能测谎、信用评定等等,我觉得这些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发展、模拟人的思维,这些都可以在我们金融中运用。

区块链是另外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它是和过去的制度、层次的底层都不一样的,它是去中间化的。我觉得将来区块链会给我们带来颠覆的变化,原来交易都要交易中心,银行都是中心,将来区块链时就没有这个中心,它是分布式的,而且不可篡改的。将来可能首先在记忆方面、在票据、交易所以及在支付领域可能会有一种质的变化。

我觉得这些在根本上是技术的提升,把这些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那会带来比互联网金融更有想象力的巨大的变化。

陈生强:这里面实际上一共是提到了三个概念,一个是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第二个是金融科技的概念,第三是科技金融的概念。包括前期媒体上讲的,一共是三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这三个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以及到底应该怎么定义这三年概念。

从我们的理念来讲,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一个渠道的拓展,而金融科技是一个技术上面的革命。以往大家都在说互联网金融的时候,都是在用互联网作为一个销售渠道卖金融的产品。而金融科技实际上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用区块链等一系列的技术,实际上是去设计产品,设计金融产品。这相当于不单纯只是一个渠道的概念,我们觉得金融科技实际上也囊括了,渠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通过金融科技把以前做不了的事情能够做了,或者以前做起来成本很高的项目,类似于像普惠的一些项目,传统的方式很难去实现,而金融科技实际上是可以帮助去实现的。

第二个是在讲一下金融科技跟科技金融到底有什么区别。金融科技是为了金融机构去服务的,而科技金融更多的是在说我用科技的手段为自己去做业务,例如说银行的电子银行部,可能更多是科技金融的概念。

可能需要先把这三个概念有一个定义,所以我们对金融科技的定义是遵从金融的本质,我觉得这三个概念不管是哪个概念都要尊重金融的本质。尊重金融的本质,然后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传统金融服务,能够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增加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方式,这才叫真正的金融科技。而不是像马行长说的很多互联网公司转身一变就变成金融科技公司了,这一定是得有一定基础的,而且所有的前提条件是数据+技术。

拿我们的一个业务来举例子,我们的消费金融业务——白条,白条目前已经用到了3万个变量,如果单纯是传统的技术是根本实现不了,所以这里面一定会用到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的技术,才能去实现3万个变量。我们用这3万个变量,实际上为中国超过2亿人做了评分,这样子相当于就可以说放每笔贷款的时候不需要做人工审核,机器直接可以把款放出去,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做这个业务在前期的投入将会是巨大的,需要大量的数据投入、系统投入,最后才能去实现,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维度。

另外还需要再去搭建包括反欺诈系统、反洗钱系统,就是一系列的系统最小才能说真正实现去做金融的业务。金融这个行业本身就是收入当期性、风险滞后性的行业,而且风险是越往后累计是越大。到这个时间点是技术进步了,包括数据的积累已经让金融科技行业变成了一个可能而且,确实讲中国在这一块也具备有一定的优势。实际上这些东西都不能忘了一个基础,就是金融的本质,这还是一个核心的基础,风险定价一定是核心的基础,一定要把这两个东西做好了,不管是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公司或科技金融公司。

ElleKIM:金融科技2.0我想从移动支付的角度讲几句,我觉得我们看到三个金融科技的趋势。

首先是使用移动支付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从三星的角度来说我们主要是看硬件,也就是说未来的设施是什么。第三是现在有线上手机支付进行很多合作,很多地方都需要电子支付。我觉得重点不只是支付,还有客户的体验,因为不见得大家非常关注支付,大家讲的也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只要安全,但是大家不讲大家看不见的,也就是支付只是一个底层的技术,我想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看一下装置硬件层面,比如说可穿戴的技术和相互的关联,如果你坐在家里看电视点一下就可以把东西送到家,这样技术的发展,我想支付也是这样的发展趋势。

讲到合作伙伴,我们是一个所谓的枢纽公司,也就是说我们和金融企业、银行进行合作来作为一个枢纽,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风险的管制。我们通过我们的技术来加强安全,当然这是一个网络性的平台,这样的网络上要加强合作,不可能单打独斗。通过合作伙伴来帮助我们打造整个生态系统,比如在美国有一个合作例子,比如我们跟万事达卡有很好的例子,他们有万事达卡的冰箱,按一下里面的钮就可以自动补充,这一切都是关联。支付是一个底层的技术、后台的技术,大家是看不到的。

李东荣:我想补充刚才讲到的支付,我再延伸一下。实际上整个金融业技术进步的驱动,发展是从最初提到的金融电子化,后来提到了金融信息化,我认为现在应该达到了金融数字化的时代了。

在这种驱动下,我们整个的发展是覆盖了很多领域,支付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我们用移动的概念来说,应该是移动金融的时代,就是说我们很多金融的服务包括监管是在移动状态下可以实现的,就包括我们的移动支付、移动信贷,贷款在手机上都能完成。还有移动理财,理财产品在手机上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还有保险业的移动理赔等等,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已经扩大到很大的领域。

在中国特别有意义,我们讲希望实现普惠金融,我们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交通条件的不发达,还有过去很多信息、信号联通不了,使我们的金融服务很难触及到比较偏远的角落,也就是通常说的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是完全可以突破的,很多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如果说充分运用先进数字技术所带来的金融改革创新的作用,整个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是很有可能的。

KelvinTEO:我想作为一个局外人问一个问题,往科技金融发展的化,数据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而且不同的平台现在在采集海量的数据。但是我们也知道数据孤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尽管说在平台上可以采集很多数据,支付公司也可以采集很多数据。身为中国的大佬们,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GregoryD.GIBB:我们可以说有传统的数据,有所谓的大数据,也有新数据,一定要把它们结合。因为老的数据有历史的意义,有过去五年、十年是可以做一定的预测,所以我们觉得很多大数据的概念是要放在传统数据的上面来做更好的决策,直接调到完全有新的能力,可能预测能力比较低。反过来讲,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是被延展过的,所以这是一个结合的过程。

讲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其实一定要把金融的优势保持好,可是用科技跟这些大数据的优势是慢慢发掘出来。发掘的过程,我们自己觉得有三段,一个可以是在信用方面或融资方面,第二是对投资方的理解跟分类,也不是每个人可以承担所有的风险,这方面也是要累积建立的过程。第三是匹配的逻辑,怎么样的人看到怎么样的产品或参与什么样的市场,这些是非常重要。所有数据,我们的感觉是要累积至少三年的时间,你才可以确定你的假设是对的。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陆金所2016年零售端交易量达1.53万亿 八成来自移动端

下一篇>零壹新金融日报:央行下发备付金集中存管指引;陆金所2016年零售端交易量达1.53万亿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