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贷

P2P三大模式详解:类信用卡模式规模最小 类资产证券化趋势明显

网贷 零壹研究院 零壹财经 2016-08-19

关键词:信用卡资产证券化p2p

在总量继续保持增速的背景之下,三类模式在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行业现有格局和长期趋势。

截至2015年底,P2P借贷服务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已经跨越至第八个年头,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快速生长,行业每年撮合的贷款规模已经实现由零至万亿的飞跃。2015年,我国P2P借贷行业仍然延续高速增长势头,据零壹研究院监测,2015年P2P借贷平台数量从2014年年底的2,229家上升至3,853家,年度增长率达到60.74%;扣除其中倒闭、暂停营业的部分,正常运营的平台约有1,748家(2014年底为1,701家),较去年仅增长2.76%。在撮合贷款规模方面,由2014年的3,000亿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9,750亿元左右,年度增长率达到225%;贷款余额也增长了3.3倍,从约1,000亿元增长至4,253亿元。

在2015年的白皮书中,我们从产品结构角度将P2P借贷行业的业务模式划分为类信用卡模式、类担保债券模式和类资产证券化模式。在总量继续保持增速的背景之下,三类模式在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行业现有格局和长期趋势:

(1)类信用卡模式

类信用卡模式的实质是个人小额信用借款,可以理解为给没有信用卡的用户发放“高息信用卡”,或给有信用卡的人提供额外的“高息额度”,风控模式也类似于银行信用卡。类信用卡模式是我国出现最早、存续时间最久的P2P借贷业务,但由于人均借款额相对较低,交易规模的行业占比较低,2015年,该模式的交易规模由2014年的150亿增长至670亿,占据行业份额的6.9%,相比去年略有上升。虽然规模与占比均有所上升,但涉及此类业务的平台数量在急速下降,从2014年的600家降低至400家,主营该类业务的平台仅为50家,80%以上的交易规模集中在几家代表性平台,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囿于国内征信环境不成熟,类信用卡业务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线下门店和信审人员支持,属于人力密集型业务,获客和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以此业务为主的平台多数具备线下资源优势,如宜人贷人人贷、普惠金融等。2015年部分有实力的平台开始尝试从人力资源依赖型转向技术依赖型,积极与外部征信服务机构合作,在风控环节尝试去人工化,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纯线上借款模式,以低成本实现批量借款,典型代表为宜人贷的“极速贷”和积木盒子的“读秒”。伴随征信环境的改善和线上借款技术的成熟,类信用卡业务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向强技术平台倾斜。

除此之外,类信用卡模式出现时间早,市场竞争较为充分,获取优质借款人的难度越来越高,这也是从事此类业务新平台渐少的重要原因。2015年,消费金融业务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其对线下场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获客甚至征信环节与传统类信用卡业务不谋而合,一些具备线下资源的P2P机构开始自行发掘消费场景、生产资产,两者结合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2)类担保债券模式

类担保债券模式相当于帮助个人或企业借款方发行定息“债券”,担保机构或平台对借款方的信用进行评估并提供担保,风控主要依靠第三方保证担保、质押、抵押等增信措施,典型资产包括车贷、房贷和企业大额借款,其中保证担保类一般针对大额借款,平台还会详细考查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

该业务模式兴起于2011~2012年,因借款人分布广泛、借款用途丰富,潜在需求旺盛,交易规模已从2014年的2,500亿元增至2015年的6,500~7,500亿元,年度增长率达到200%左右,其中质押或抵押类在3,000亿元左右,保证担保类在3,500~4,500亿左右,保证担保类贷款中有近70%为单笔借款额在100万以上的企业大额借款,约合2,500~3,000亿,相比2014年的1,000亿增加了150%~200%,但企业大额借款占担保类贷款的比重有明显下降。

总体来看,由于大额企业借款是类担保债券业务的主流资产,使得该类业务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2015年受制于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借款需求增加的同时还款能力堪忧,为控制风险P2P平台的类担保债券业务短期内面临增速萎缩,部分平台可能会转向新标的(如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新兴朝阳企业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大中型企业等)或新业务,行业总体规模增速也将因此趋缓。

(3)类资产证券化模式

类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投资标的来源于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已有资产,经过转让和包装后以标准化、份额化的方式进行销售,投资人获得的收益直接来源于这些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此类业务的风控主要在于评估基础资产的质量,一般也会要求基础资产提供方或第三方进行增信。2014年该模式的核心基础资产包括普通小额信贷或消费分期贷款债权、融租租赁债权和保理债权,总体规模不高,仅占总体份额约1.5%。

2015年,整个行业在资产层面的“资产证券化”态势愈发明显,基础资产已经从原有的个人或企业债权类资产扩展至P2P范畴之外,包括不良资产、金融产品收益权、银行出表非标资产等,2015年平台层面的变化也透露了资产证券化的趋势,专注消费金融、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不良资产、金融产品收益权等垂直资产的平台增多,它们对这些资产进行“类资产证券化”处理,即对资产进行打包并进行份额化出售。据粗略估算,2015年类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总体规模估算在1,000~1,200亿元,对应领域的平台数量超过200家。

不同于类担保债券模式,类资产证券化模式反倒是可能从经济下行中获益的业务,一方面,经济下行可能导致存量“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或特殊资产,部分不良/特殊资产价值丰富,只是由于金融机构不善于处理而可能转让出来,为具备资产处置能力的类资产证券化平台提供弹药补充;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惜贷”心理和对资产质量恶化的担心也会导致其将更多表外业务以资产转让的形式“脱手”,这些资产虽然算不上优质,但是比起P2P借贷行业本身的资产,质量可能犹胜之。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业务的多数产品在交易结构上已经很难建立起清晰的点对点的关系,严格意义上这些产品已经难以称之为P2P,所以此类平台在监管层面上是否应该归属于P2P范畴还较为模糊,但由于其复杂、独特的产品结构设计很容易导致平台忽略对基础资产的详细信息披露,平台上的出借人甚至很难辨识真正的融资方背景或资金去向,针对此类业务模式可能需要建立一套特殊的信息披露制度,我们将在第四章进一步详细阐述。

上述三类典型模式在2015年的进一步发展,呈现了P2P借贷服务行业的最新趋势:

①老平台归类清晰,新平台垂直发展。伴随宏观经济环境下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的P2P借贷服务行业所处市场环境有所恶化,老平台纷纷开始做适应性调整,不再试图囊括个人信用贷款、房贷车贷、企业担保贷款等多类P2P资产,而是回归某个垂直的P2P资产领域或明确以经营某类资产为主,也有部分平台开始向一站式互联网理财或其他专业服务机构转型。专注于传统P2P主流资产的新兴平台已逐步减少,多数平台选择切入垂直细分领域,如消费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不良资产、房地产金融服务等。

②生态圈深化发展。初步成型的P2P借贷服务生态圈今年迎来了发展重点:多家征信机构和IT技术公司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行业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以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地方交易所为代表的传统正规金融机构正不断融入生态圈,提供资产供给和增信等多方面服务。上述生态支持将对行业服务效率和资产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跑路潮余波不断,恶劣影响持续发酵。去年行业问题平台跑路风潮甚嚣尘上,单月新增问题平台数量持续数月超过新增平台数量,直至年底e租宝事件爆发达到高潮,该案(包括后续又暴露出的若干重大风险事件)由于涉及投资人众多造成了较大的社会性影响,甚至导致了P2P行业被“污名化”,部分平台为此提出“去P2P化”策略。


相关阅读
业内观察:网贷资金存管指引所折射出的监管思路变化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团贷网母公司半年报出炉 半年盈利5800多万

下一篇>互金协会举报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将按计划上线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