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聚焦企业服务,这是金融科技的终极归宿吗?

董云峰 · 零壹财经 2017-09-20 11:07:28 阅读:8953

关键词:京东金融金融监管金融科技陈生强

公众号: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 在过去几年里,以京东、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掀起了一场金融创新浪潮,其中分别从京东和阿里独立出去的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成为举世瞩目的金融科技巨头。 但金融科技的终极模式到底是什么?似乎不同的巨头有不同的理解。京东金融...

公众号: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

在过去几年里,以京东、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掀起了一场金融创新浪潮,其中分别从京东和阿里独立出去的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成为举世瞩目的金融科技巨头。

但金融科技的终极模式到底是什么?似乎不同的巨头有不同的理解。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日前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金融科技的核心应该是企业服务,并且是用科技能力服务金融机构的企业服务。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在大张旗鼓的做金融科技。在此之前,中国平安刚刚提出要成为一家科技驱动型公司,招商银行则提出要成为金融科技银行。

那么,金融科技的宿命是什么呢?是京东金融最新提出的企业服务模式,还是金融机构去把金融科技做成一个内部模块?

巨头的抉择

在9月17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陈生强在演讲中出人意表地提出:京东金融是一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

陈生强将金融科技的核心内涵概括为这两点:金融科技的商业模式是企业服务,服务的对象是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必须有很强的科技能力。

换句话说,京东金融的出发点是“以数据和技术为基础,包括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高内生增长能力的企业服务”。

早在2015年10月20日,在京东金融成立两周年内部庆生会上,陈生强在行业里率先提出将京东金融定位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他称京东金融将始终做好三件事情:数据、用户和连接。这一次,陈生强彻底地将企业服务放到最核心的位置。

2016年以来,金融科技取代互联网金融,成为新的时代主题。进入2017年,随着各方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以及监管思路的逐步明晰,从传统金融机构到金融科技公司,纷纷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科技属性。

在持牌金融机构里,以平安和招行为代表,同样吹响了向金融科技转型的号角。

在8月份披露的中期业绩报告中,招商银行旗帜鲜明地宣布,该行明确定位“金融科技银行”,对标金融科技企业,加快向“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目标迈进。招行行长田惠宇在2016年年报中曾指出,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

据同期发布的中国平安中报,该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表示,“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

一时间,这几大巨头公司,均将科技作为重中之重。互联网背景的金融科技巨头,侧重于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输出科技能力;持牌金融机构则将科技作为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同时试图对外输出。

同样都是输出,二者有何差异?

相比金融科技公司,当前金融机构在数据上并不占据优势,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输出,会面临中立性的问题,最终的情形是大机构提供输出服务,仅有少量中小金融机构愿意接收,使得真正的输出尚未形成气候。

然而,金融科技巨头,具有天然的中立性,更加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赖。截至目前,京东金融的数据与技术能力、系统搭建能力、互联网产品能力、客户运营能力等已经实现向卡组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消费金融等金融行业各类机构实现输出,其中包括中国银联、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重量级金融机构。

无科技,不金融

似乎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启了。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金融从来就是一个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的行业,在新技术的运用上一直走在前沿;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当代金融就不会是这番面貌。

近年来,就在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金融行业的同时,不少银行反过来杀入互联网公司“后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乃至区块链等技术领域斩获颇丰。这种金融与科技的双向互动和深入融合,共同造就了中国金融科技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所以,当我们为互联网公司背景的金融科技公司而欢呼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一些所谓的传统金融机构,早就通过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实现了脱胎换骨,它们的科技能力不可小觑。

诸如招商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招行在银行业内率先推出智能投顾产品——“摩羯智投”;在支付结算领域,招行上线了国内及亚太地区首个区块链跨境领域项目——跨境直联支付区块链平台。

平安更是科技范十足。据平安最新披露,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已稳定应用于集团内外医、食、住、行、玩及金融等多个场景中;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覆盖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技术及风险监测等多个技术领域。

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虽然都在推崇着“无科技,不金融”的理念,但是两者相比又有一些不同。

蚂蚁金服在过去十多年中形成了大数据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云计算技术、风控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核心能力。举例来说,蚂蚁金服通过大数据模型来发放贷款,实现了“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5年多来为400多万小微企业提供了累计超过7000亿的贷款。与此同时,蚂蚁金服无现金社会的拓展以及在普惠金融领域的频频发力也吸引了行业的高度关注。

而京东金融在经过前两年做自营金融的积累之后,于2015年下半年起就逐渐将战略重心转向科技,而非金融业务本身。过去一年来,京东金融先后与中国银联、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山东城商行联盟、广东农信社联社等签订了全面或战略合作协议,在数字化金融、智能风控、产品服务创新和营销运营等核心业务能力上实现了连接。京东金融正在向外界传递:它是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给B端客户输出科技能力的科技公司。

陈生强在最新的演讲中给出了一组数据:京东金融现有30多个数据源、2.58亿活跃用户,3万个用户标签,每天增加的数据量高达200TB;在此基础上,已经构建出3万多个风控变量,500多个风控模型,超过5000个风险策略。仅在风控层面,现在京东金融就用上了RNN时间序列算法,生物识别和图计算等一系列的AI技术。

这是最好的归宿?

当金融科技巨头纷纷蜕变为科技公司,当金融科技走向企业服务,我们不禁要问,这会是金融科技的终极宿命吗?

新金融琅琊榜认为,或许这是最好的归宿。

既然金融科技巨头们最擅长的并不是金融能力,而中国金融行业又进入了强监管周期,那么选择专注于科技,服务于金融机构,也就在情理之中。

近年来,在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下,互联网公司闯入金融领域,尽管有过一些乱象和风险,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金融创新,极大改变了借贷、理财和支付等方方面面,倒逼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升级,提高服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

在完成上述作为“鲢鱼”的历史使命之后,金融科技巨头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输出科技能力,为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也就是“赋能”。

“京东金融有客户,实际上也有做金融业务的能力。但是我们选择去跟金融机构合作,既能给金融机构带来新增的用户,也能服务好金融机构现有的客户,同时还能给这些客户带来新增的更多的价值。” 陈生强说,京东金融已经逐步把自身现有体系的包括风控、营销、运营以及技术等一系列的能力都解耦出来。

井贤栋早前亦曾表态,“第一,蚂蚁的开放不会走回头路,只会更加开放,我们把相应的技术能力打磨好,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第二,对所有的金融机构平等的敞开大门。”

从“鲢鱼”到“赋能”,正说明了金融科技已然成为时代主流,浩浩汤汤,再无可逆。在此过程中,巨头们认识到金融科技不能跳脱金融及金融监管的逻辑,传统金融机构认识到金融科技巨头的科技优势及其价值。

正是在这一共识之下,随着金融科技巨头定位为科技公司,它们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关系,有望进一步改善,双方的合作与互动将越来越深入,这将促进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

今年早些时候,以京东金融携手工商银行、蚂蚁金服携手建设银行为标志,科技行业与金融行业达成了历史性的和解。

这才是真正的金融行业的新时代吧。

诚如央行原副行长朱民日前所指出的那样,“回顾金融的历史,金融生态的变化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这是迄今为止最为精彩的一次整体的金融生态的变化。”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7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