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供应链金融年度总结:巨人觉醒,缓慢前行

一本财经 · 零壹财经 2017-01-19 09:09:59 阅读:951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网贷

文丨零和 米格 2016年,互联网金融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行业冰火两重天,生死两部曲。 一边是,网贷行业面临监管收紧,大浪淘沙;一边是,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金融崛起,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开始慢慢落地。 一本财经将对互金行业的各个...


文丨零和 米格


2016年,互联网金融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行业冰火两重天,生死两部曲。

一边是,网贷行业面临监管收紧,大浪淘沙;一边是,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金融崛起,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开始慢慢落地。

一本财经将对互金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进行全年盘点——分析模式,解析现状,寻找突围,预测风口。

以下是第7篇,也是最后一篇,2016年,供应链金融的苏醒与前行。

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中的特殊分支。

大部分互金都是针对C端用户,而供应链金融主要面对的是B端,并试图解决一个中国顽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这也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缓慢,很难像2C的模式那样,上演烧钱冲流量的戏码。

2016年,供应链金融声响不小,被称为互金重点崛起领域之一。但年底收官时,杀出重围的公司寥寥。

2017年,供应链金融还将缓慢深耕——没有爆发和炽热,只有冷静与内敛。

巨大市场

供应链金融,其实不算新生事物。

传统银行实际上就一直在干这件事——给企业融资。

交易双方都是个体,相互之间很难产生信任关系。这样就导致了行业巨大的“信用成本”。

因为这种不信任,交易进行交割,都很难实时。比如,一家公司和供应商签合作,必须有1到3个月的账期,不可能货到付款。

为了先有资金驱动生产,供应商又不得不去银行贷款,支付利息,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这正是实体经济的巨大成本”,IDG副总裁张海涛称。

而另一方面,很多行业也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

张海涛拿钢铁行业举例,银行恐怕都不太敢贷款给钢铁厂商。

钢铁厂的抵押物只能是钢铁,但银行对钢铁没有处置能力,就算最终厂家还不上钱,也很难将抵押的钢铁变现。

大企业难,中小企业就根本没有从银行拿钱的可能性。

要么要抵押物,要么信用背书,任何一笔贷款,都需过五关斩六将,中小企业很难满足银行的硬性要求。

而实体经济要落地生产,又需要资金润滑剂。供应链金融,就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的流动问题。

供应链金融也给企业贷款。传统银行的贷款方式,是抵押物;而供应链金融中的抵押物,就是应收账款或票据等交易凭证。

在产业链中,常常会存在多个资金不流通的阻塞点。比如,一家大公司和供应商签了100万的采购合同,合同规定,3个月后才全额支付款项。

这3个月,就是账期。

如果供应商遇见困难,需要资金周转怎么办?

供应链金融的玩法是,将这3个月的应收账款,当成抵押物,拿去金融机构借钱。

当然,供应商提前拿到钱,需要支付一定利息,100万可能只能拿到95万,剩下5万算利息。

3个月后,大公司不再给供应商付款,而将货款100万结算给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机构获利5万。

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逻辑——试图打通传统产业链所有不通畅的阻塞点,让链条上的所有资金流动起来。

根据央行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达26万亿。

应收账款,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有万亿级别市场,整个供应链金融市场之广,可想而知。

2016年,供应链金融觉醒,资本涌入。

这一年,有从应收应付账款、票据等多个产品,横向切入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崛起;也有从工业到农业,多个细分领域的竖切玩家出现;还有众多核心企业、理财平台、B2B,也纷纷声称加入供应链金融大军。

模式分析

这一年,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结合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

1、核心企业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关键,是核心企业。

就像上下游的堤坝,核心企业起到贯穿产业链的作用。

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从事供应链金融,有天生的优势。

核心企业几乎掌握了所有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手头握着所有的应收、应付账款,天时地利人和兼具。

比如,海尔集团、迪信通等行业巨头,都成立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并试图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提高效率,改造行业。

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极为明显。

核心企业只能针对自身行业、甚至只能是在自己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天花板太低。

2、B2B和大流量电商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商模式是核心企业模式的变形。

和核心企业类似,B2B电商在行业中,也处在一个上帝视角,可以俯瞰行业,并能充分控制上下游。

以找钢网举例,目前,找钢网上流通的钢铁占整个行业的20%,对行业有把控度。

在交易过程中,找钢网很了解交易双方,也了解行业风险,可以输出信任,给双方贷款。即便对方还不上钱,也可以随时处置抵押的钢铁。

张海涛称,B2B既解决了信任问题,又解决了资产处置问题。

比如,一个厂家有100万元的钢铁,就可以抵押给找钢网,并按照7折的价格,借走70万。

如果厂家还钱,只需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厂家还不上钱,找钢网就可以将钢铁以八折的价格销售掉,也就是80万。如此,找钢网还能挣10万。

这种玩法,有个专业的名词,叫货物质押贷,对于B2B来说,有先天操作这种贷款的优势。

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15.2万亿。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供应链金融,同样硕果累累。

除了B2B电商的模式,还有大流量电商,也是供应链金融的好玩家。

京东,一定是中国供应链金融的最早布局者。

京东的供应链金融布局很大,其实盈利最大、最核心的终极武器,是账期。

2011年,京东平均账期为38天。但到了2015年,京东已要求大幅延长账期,在一些品类,京东的账期甚至达120天。

举个例子,京东从商家那里进了1亿的货,约定的账期是120天,但是京东只花了20天就将货卖了出去,剩下100天,1亿的钱就趴在京东账户上。

这些钱,京东如何激活变现?

2013年年底,京东发布新的产品“京保贝”,作用就是将趴在京东账户上的钱,提供给需要贷款的商家。

说白了,京东在用A商户的账期,倒手给B商户的融资,从中赚取利差。

除了京东之外,大部分大流量电商,也会如此玩供应链金融,在应付和应收之间拆解、倒手。

但这个模式,依然有一大掣肘,所有操作,只能限定在电商自身的平台上。

比如钢铁行业,2015年,我国钢铁产量近12亿,且每年的产能还在减少,也就意味着,这个市场的盘子在不断收缩,供应链金融也就禁锢在行业本身。

3、平台模式

2016年,值得注意的是,众多横切、竖切行业的平台玩家崛起。

他们提供一些新式的互联网工具,重塑行业。

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大多都是“实业家”,而非“金融家”,也不太懂互联网玩法。

一群平台玩家,提供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完成供应链金融的改造,坐地收钱。

另外,还有一些切入细分领域的玩家,这种模式讲究“匠心深耕”,某种意义上来说,避免了出现“核心企业”自己操盘的可能性。

这两种模式目前都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与核心企业的谈判和磨合。

4、P2P网贷平台模式

2016年,众多理财平台纷纷声称加入供应链金融。

这其中,当然与P2P进入洗牌期,行业收紧有一定关系。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资产荒”出现,而供应链金融,相对来说是风险较小,较优质的资产。

而P2P提供的核心价值,就是从C端融资,并输送给中小企业。

尽管如此,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P2P的资金获取成本依然相对较高,不是中小企业乐于选择的最佳渠道。

行业现状

1、政策加持,行业崛起


和消费金融一样,供应链金融无疑也有政府“护法”。

2016年2月16日,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

的若干意见》。

其中提到 “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推动大企业

和政府采购主体积极确认应收账款,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融资”等内容。

可见,为了解决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也算卯足了劲。

2、保理公司的尴尬

最开始,政府想用保理公司的方式解决供应链金融问题。

保理公司在中国算是一个新经济体,在2012年前,保理业务由银行把持,2012年,商务部批准商业保理试点开放后,商业保理公司开始生长。

2012年后,中国大大小小一共有2000多家保理公司,但真正开始开展业务的,也就20%左右。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保理公司很难获取资金来源。

除了一些背景雄厚的保理公司可以发布ABS,或者从银行融资外,大部分保理公司很难获取资金。

而资产端,同样难上加难。为了获取一笔应收账款,保理公司通常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风控——如果应收账款的金额太少,利息都覆盖不了成本。

因此,首尾难顾的保理公司,通常只能抓大放小。

保理公司成了一个鸡肋的存在,于是才给了互联网玩家收割行业的机会。

2016年,在互联网玩家面前,大部分保理公司已丧失话语权和竞争力。

3、难以摆脱核心企业的“魔咒”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它们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都空前强大。

几乎很多平台型的供应链金融,都遭遇过一种尴尬:核心企业和他们达成合作,很快就会看到供应链金融的好处,觉得“为什么这个事情我不能自己干”,于是,解除合作,开始自建团队,亲自操盘。

因此,很多平台放弃行业巨头,宁愿和小公司或保理公司合作。

核心企业的“魔咒”,桎梏了众多平台的发展。

而事实是,破解这个魔咒,也颇为困难。

平台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大数据、互联网的能力,用这些新技术作为“底牌”,才有和核心企业议价的权利。

4、风控难题

有业内人士提出,供应链金融风控比较好做,因为,大部分风控集中在核心企业,而非借款的中小企业。

因此,在核心企业的“N-1-N”模式中,只需要把握住核心企业的这个“1”,上下游的“N”,都会顺利拿下。

核心企业就不会倒闭吗?就不会丧失偿还能力吗?

事实上,在征信体系尚未搭建的中国,对于核心企业的风控,依然是难题。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风险的源头,要追溯到核心企业的偿付能力。

除此之外,还得对“交易真实性”做调查——核心企业和供应商联合骗贷的可能性也极大。

行业预测

1、区块链将成最大技术想象力


2016年,最火的金融科技,就是区块链。

而区块链和供应链,有天然的结合性。

核心企业为主,贯穿上下游,就是标准的区块链中的“私有链”模式。

而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就是解决信任问题。供应链金融的玩家,都在想象,如果用区块链解决供应链金融中各个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将如何颠覆行业?

因此,2017年,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将成为最大想象力。

2、垂直化突围

所谓“隔行如隔山”,各行各业的生产流程和周期都颇为迥异,这也导致供应链金融的玩法,千差万别。

很难有平台在跨度这么大的行业之间通吃,因此,细分、垂直,将成为趋势。

而核心企业的魔咒,困扰着试图规模化的平台们。而重度垂直,也在成为一种突围的可能性。

深耕细分领域,可化解核心企业对行业的掌控力,同时,提高竞争壁垒。

2017年,在各大细分领域,将崛起一些玩家和平台。

3、核心企业登上历史舞台

美国供应链金融产生于19世纪末,在第一个阶段,由银行主导;第二个阶段,核心企业登上历史舞台。

因此,核心企业经营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几乎是个不可抗拒的趋势——随着市场的教育,核心企业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是个“双赢”的金融利器。

首先,在自己的业务基础上,多出了一份金融利息盈收。

其次,能给供应商急速结款,也增强了双方合作黏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

最后,还帮供应商解决了资金周转。

实在是双赢。

2017年,市场教育将趋于完备,核心企业将纷纷上场。

4、缓慢发展

2016年,尽管大量资本涌入,行业发展却温温吞吞。

这与供应链金融主要是在企业之间运作,很难产生规模效应,有莫大关系。

消费金融的火热,和供应链金融的克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2017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我们仍然看不到轰轰烈烈的生死大戏,而是温和内敛的稳健步履。

供应链金融就如一个缓慢苏醒的巨人,今年,他睁开了眼;明年,他将起身,缓慢前行。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20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