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资产通证化是不是大势所趋?寒冬何时结束?| Binary·圆桌(2)

业界 赵越 零壹财经 2018-09-13

关键词:区块链资产通证化

“94”一周年,从业者信心几何?
9月6日、7日,2018朗迪中国金融科技峰会在上海召开。峰会7日下午区块链分会场的一个圆桌就“资产通证化是必经之路?”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该圆桌讨论主持人是零壹财经区块链内容品牌Binary负责人孙爽,嘉宾是比原链创始人段新星、犇睿资本董事长褚康、UD创始人及富数科技副总裁卞阳。各嘉宾就“94”一周年后的监管问题、资产通证化是否是未来趋势以及区块链行业的市场趋势发表了看法。
 
 
 

嘉宾介绍
 
孙爽:大家下午好,我是零壹财经区块链内容品牌Binary的负责人,非常荣幸能够主持今天的圆桌。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跟我本人。
 
零壹财经是专注于金融科技内容的第三方服务商,建立了媒体、数据、研究和智库的服务架构。
 
年初,我们组织了团队专门做区块链内容,我现在负责这个,我原来关注更多的是P2P网贷跟征信。很多人听到我的这个转变,会问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转变?区块链有什么落地的东西吗?区块链公司除了发币有没有别的营收来源?我听到这样的问题觉得挺难回答的。
 
今年是9月7日,距离2017年9月4日中国禁止ICO过去了整整一年多,目前整个加密货币市值是2千亿美元,最近苹果和亚马逊的市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整个加密货币的盘子加起来是苹果和亚马逊各自的五分之一,即便如此,很多人还认为有泡沫在。
 
今天刚好有三位嘉宾,他们都是区块链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和投资者,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们分享对行业“有没有落地应用”的“现身说法”。
 
第一个环节是自我介绍,希望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是做什么的、愿景是什么、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以及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到的问题。谢谢各位!
   
卞阳:我是数链Unitedata开源项目创始人。我在十多年前有个研究课题,叫数字资产在分布式网络中的流通。当时我们设计了一个电子消费凭证,用今天的话就是通证。两年多前我开始研究区块链,发现区块链解决了我当年没有解决的双花问题。我也在分布式监管科技项目DRC,制定了区块链项目的技术评估模型。去年我加入了富数科技,是大数据智能这样一家公司,服务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富数科技我发现金融行业存在一个矛盾,它对金融数据非常敏感,一方面用户的数据每天都会有遭受大量的泄漏,另外一方面有很多企业有优质的数据,但是由于合规的原因无法变现、发掘它们的价值。中国的网络安全法和欧盟的GDPR生效,使得这个矛盾更加突出。富数联合行业知名企业发起数链这个项目,基于一些协议(《匿踪查询》、《隐私计算协议》、《数据合约协议》),建立了分布式对等的区块链网络,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将每天超过100亿条的数据变成可信的数据资产。
   
褚康:我们也是坐落在上海,非常专注在Blockchain(区块链)方面的机会。
   
段新星:我们做公有的区块链项目,叫比原链,主要通过代码、SDK、底层的设计支持,搭建上面的通道,支撑互联网开源的项目。
   
孙爽:请问数链的卞总,你们这个听上去有点像公信宝,请问有什么不同?
   
卞阳:的确听上去有点像,也是涉及到数据的流通、交易。事实上这个项目的起源是来自公司内部、客户和行业合作伙伴的需求,我们自身就有这个痛点。我刚加入富数的时候,以为公信宝是完全开放的,我们也可以去参与,但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开放,然后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在这方面做一些事。富数的创始人最早是安全专业出身的,这个对我们来讲,还是属于我们的范围。
   
孙爽:那你们现在是足够开放的吗?
   
卞阳:对,我们也跟我们的合作单位、客户之间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有这个痛点,又共鸣。我们一开始就说以开放的形式做,由于面向B2B,有点像联盟链,发起单位之间是对等的,而不是由一个公司来控制这个项目。技术上我们也采用公链的技术,这样才能够有更大的开放性。另外一点,一定要开源,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代码也都是开源出来,不光是对合作伙伴,对公众也都是开源的。
   
孙爽:第二个问题问褚总,你们有投资业务,也有投行业务是吧?
   
褚康:对。
   
孙爽:这两块业务现在好做吗?
   
褚康:我们的业务都还在开展当中,虽然现在整体的市场比较低迷,但是我们其实是坚定的区块链技术看好者,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看好这个技术可以为现有的一些商业模式带来变化,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的投资一直都没有停滞过,甚至在熊市里面,我们还加大了看项目的频率和投资的力度,因为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面,留给投资人的机遇和时间是非常多的。
 
以前行情非常好的时候,项目方会主动联系我们,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时间并不是很长。现在我们能够以比较好的思维逻辑,以比较好的价格,同时也能够以比较好的产业布局的理念看待现有市场上的一些项目。
 
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如果某个基金本身投资的逻辑非常强,收益也还不错,在当前的市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它是有利于资本市场的。
 
我们很多同行现在都已经停止了这样一个投资的脚步,在我看来,我们并不会去这么做,因为在整体的大环境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很多区块链的创业者更需要帮助,更需要资金支持,如果未来真的很看重这个行业的发展,希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断创业者的粮草,这是我想倡导大家去做的,还是要坚持比较合理的去投资,不要放缓脚步。
   
孙爽:第三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段总,比原链作为一个公链,最近发展得怎样了?
   
段新星:我觉得会更加的顺利点。本身在熊市和泡沫消散以后,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往头部集中,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也是特别考验团队的时候,看你是不是能够坚持初心的,看你传统的技术架构,以及你的技术路线是不是合理,有没有朝以前预期的目标一步步实现,还是说最开始只是简单的画饼。
 
我们前期的规划是比较清晰和合理的,整个团队也按照我们的路线图发布了各个测试版本,也在主网顺利上线,算力网络也部署开来。因为是一个开源的项目,跟公司不太一样,就会有很多的全球各地的开发者和志愿者融入进来,比如我们在韩国和美国都已设立办公室,在欧洲也有志愿者,我们有很多代码和外围的周边工具以及浏览器,浏览器一款是官方开发的,三款是由社区进行开发的,工具是由合作方设计的,包括硬件、芯片等也是由其他方完成的。
 
另外,我们给人工智能提供算力服务,也会有更多的合作方。目前,我们的项目都按照既定的路线和规划在往前推进。
问题1:“94”一年了,对监管有何建议?
 
孙爽:我想问各位在这一年间,你们公司的业务有没有什么变化?做出了什么调整?感受到的市场环境有没有什么变化,对监管有没有什么建议?
   
卞阳:“94”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在“94”之后才启动的,又是基于真实的需求,我们提出来的口号是做基于真实业务,真实交易的区块链。
 
事实上我们觉得这个环境是比以前更好了,为什么呢?是因为传统的机构、传统的企业对区块链的重视程度是增加了。数链除了富数科技之外,还有像挖财、游族网络这样的  上市公司独角兽一起参与。正是因为大家都有相同的痛点,同时这个项目又是开源的,然后是有点非营利公益的性质,大家觉得很阳光。在这个项目中又是对等的地位,合作起来很舒服。
 
我们遇到比较大的挑战在技术方面,因为做数据安全的流通,其实它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密码学上目前还是一个难题。不是说做不到,是消耗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实在太多,我们也和学术界一起在这方面对实用性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做到可以匿踪查询,比如共债查询的场景下实现了商用化。从去年年底的时候开始,到现在我们目前已经试营业成功,已有部分的业务上线在运行。
   
褚康:我个人是非常欢迎监管的,这跟我过去十年的从业经验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非常欢迎监管,我们最担心的是监管永远不落地,在没有合法化的前提条件之下,现在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只是在火中取栗。
 
当监管明朗化、合法化,有真正的立法出来的时候,传统机构的资金,包括银行、保险以及很多传统的股权基金才才能够比较合法、合理、光明地进入到这个行业,这些钱进来之后,这个行业就不是2千亿美金的体量了。
 
中国是“94”之后ICO被禁止掉了,美国现在也在逐步研究立法,将ICO合法化,像日本、韩国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法律,特别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爱沙尼亚实现了全民区块链化。
 
当我们国家,甚至美国,包括金融比较创新的新加坡,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来以后,现在在周边进行观望的资金会以非常快速的速度进来,那时候才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和价值提升。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是非常渴望有这样一些政策,甚至是希望政府能够把这方面的立法提上一个日程。
 
在当前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从我们资本的角度来讲有两个方向,第一点就是刚刚讲的,我们并没有停止投资的步伐,相反看项目的频率更快,思考得更深。第二点,我们是全球布局生态,犇睿积极在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台湾拓展生态合作伙伴。就像未来很多区块链领域新的商业模式一样,并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先去政策层面比较友好的国家拓展生态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够超越其他投资方,或者怎么样打通全球的布局,这是我们目前所做的两件事情。
   
段新星:谈起监管,涉及到监管的目的。比如像比特币、通证、加密的代币或者现在我们所禁止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用技术手段或数字化手段产生了一定的金融属性。涉及到金融属性的产品会涉及到金融风险,监管是有必要,而且会保护整个行业。因为金融监管可以防止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以及社会风险,否则,将会产生类似于以往互联网里面无序发展先是造成很大的泡沫,突然之间泡沫崩溃又造成比较恶性的群体性事件。
 
具体而言,在整个通证化和整个的区块链里面,尤其是里面的token带来以下的风险,第一,涉及到用它进行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第二,用它进行非法融资。“94”以后,从央行五部委、七部委的文件可以看出来大体监管的方向,一个是做更好的KYC(了解你的客户)和AML(反洗钱),然后进行用户的认证;另一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终止所有的ICO,不允许向公众募集资金,防止非法募集风险的发生。这两个方面都是比较有效的,在整个行业的发展里面,监管并不是扮演着一个坏的作用,是扮演着好的作用,产业里面也应该拥抱监管,监管可以保护整个行业有序、稳定地发展,去掉一些并不是认真发展的企业,保护好的企业更好地发展。看他们的产品、技术未来怎么样在合法合规的方向下运作、发展,我觉得这个也是比较好的事情。

如果说要有什么建议的话,在监管的同时也不能够去扼杀技术创新和产业带给社会的一些正面的方向东西。比如说现在有很多的区块链来服务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发挥作用,应用在在防伪、溯源等方面所以我觉得监管也不能一刀切。

问题2:资产通证化是否是未来的趋势?
   
孙爽:第二个问题,也想呼应一下今天圆桌的主题:资产通证化是未来吗?你们是不是会认为以后的资产都会变成通证,是不是我们所有的线下资产都要上链,这个是不是一种趋势?
 
另外,我观察到很多项目说自己现在有两个token,一个价格可能比较稳定,在系统里面充当支付工具,另外一个流通用,甚至有点像股票。
 
还有,如果说资产通证化是一种未来的话,它跟法币世界这样的关系怎么样去处理?因为不管是货币还是股票,还是要涉及到与法币的融合。
 
总结起来,我的问题就是:1、资产通证化是未来吗?2、是的话,这条路上有哪些问题?
   
卞阳:我认为通证应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整个世界在数字化,各种资产也在变得数字化。对一个资产来说,变成了一串数字,这个时候就可能会被复制、被双花,这个时候区块链的通证是避免出现双花的技术,所以我不认为通证像洪水猛兽。它作为技术来讲是中性的,不会因为它是一把锋利的刀就一定是凶器。
 
目前通证也的确很多问题,对很多项目来说,通证的机制不见得非常合理,很容易发生一些问题,首先是价格的波动,第二跟法币之间的兑换在中国也不被允许的。对一个项目来讲,通证机制怎样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也需要行业里面做很多创新。
 
对数链来讲,我们做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首先要构造一个对数据流通来说一个生态内的闭环。这个通证不是在海外交易所只是做一个炒币的交易,而是背后有真实的商品,不管是数据的商品,还是真实的商品在支撑着通证的流通。
 
在机制上面,刚才主持人有提到双token的机制,一般来讲有一个token在交易当中作为支付的媒介,目前纯数字货币,价格跟比特币非常相关,比特币本身的波动也非常大。往往从企业财务的角度希望跟法币之间有稳定的对应关系,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通证代表一种权益,对于一个区块链项目来说,现在目前有很多项目把多种属性都混在一起,又作为支付媒介,或者作为燃料,又代表项目本身的价值,其实这两种是不同的价值体系,应该把它们的耦合解开来,作为一个链的价值应该用另外一个token。然后这两种token之间进行连接,怎么样把它的价值体系连接起来。我觉得可以参考二战时期凯恩斯提出多边的价值交换作用,也许有一定的作用,我们也在做多边价值交换的模型,希望能够解决价值稳定的作用,同时又能够让生态系统增值、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褚康:区块链本身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通证社会经济体,token的诞生和使用跟区块链底层技术密不可分。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不是所有的项目需要用token,需要发币
 
我们看现有的社会商业模式,在讲平台战略和双边市场的时候,提到了补贴的概念。最近在风口浪尖上的某个打车平台,是典型的平台战略和双边市场理论,利用投资人和股权基金的钱进行双边补贴,补贴车主、乘车人,使他们的需求进行匹配和耦合,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用资金的堆积、喂养,我们培养出了非常多的互联网独角兽。这些独角兽也给投资人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基于中心化的平台,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B端。比如打车软件,双方安全性的保证,完全靠中心化平台的自律和自我的风险控制来解决,这是不合理的。
 
同时可以看到生活方式已经被这些互联网巨头所影响,这个生活方式还包括我们的投资收益,就比如说某个电商平台,他的创始人最近有一些的绯闻,导致了估价受到了波折。这些都是在现有的商业模式里面受到质疑的模式。
 
区块链也好,通证也好,我们是寄希望于用某种激烈的方式,或者股票的属性、货币的属性来改变一种商业行为。所以token到底有没有必要?我认为在中心化或者中介化运维的思路特别极强的领域,其实是有非常大的生存空间,所以我们可以用token的一些方式重新构造新的商业模式,打破现有的一些互联网独角兽。
 
之前,我们的生产、物资全部由重工业企业进行把控,到了互联网时代,整体自由思想的进步并没有多大提升,还是受制于现有的互联网巨头垄断,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至于怎么跟股票、货币进行一定的结合,美国SEC(证监会)审核一个token的时候很关注它是否具有证券类的属性,如果有就会被调查。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法律和现状存在,我们反而在设计token经济体的时候是受限的,为了上交易所的合理性、合法性,并没有把真正的token生产环节、流转环节消耗逻辑设计的非常完善,它是有缺陷的,我们要避规法律的监管,钻法律的空子,怎么样使三者之间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是无解的。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监管能够对这方面持开明、开放的态度,能够允许我们设计一些货币的属性在里面,这样整个的生态才能够真正完整,这是我们希望所看到的方向。
   
段新星:谈及这个话题,也必然会涉及到法律监管及技术多方的因素。
 
首先,资产通证化是不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觉得首先要看资产通证化究竟给原有的东西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或者有没有带来服务、价值的增加?如果通证化上带来了更好的流动性,更好的使用和服务体现,更好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可编程性,就比较适宜做通证化,因为本身投资回报率是正的。
 
大概在几年前,我最早接触到到区块链的时候,在成都的沙龙上问,也会问一个问题,以太坊能不能把token去掉,token在里面扮演什么作用?当时的解释是,以太坊依然是POW机制,首先要产生一个激励机制,这是产生通证的原因;第二要使用以太坊服务的话,必须要有一定的代价,否则就有很多的垃圾交易和垃圾服务充满整个网络,要用这个通证让它消耗一些东西,然后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从内生逻辑来讲,在整个以太坊网络里面有以太币,整个逻辑就顺了。
 
如果是强制的把一些并不需要通证的东西,或者并不需要通证类的资产硬加进去做成一个通证化,这个时候可能是有问题的,第一个问题有可能像我们最开始做的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改造,很多的企业做了网站,然后把整个网站信息、团队信息扔在上面,互联网化已经完成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公司、业务带来很大的变化和帮助。实际上,要做这个事情,还是要理解它的实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个肯定要考虑到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和政府许可的范围,比如说在中国,前一阵在互金协会以及监管部门提示的风险里面,禁止一些提供行情的服务,以及为代币或者通证提供定价类的服务。从字面上去解读的话,如果做一个跟法币挂钩的通证,单纯为了交易和融资,实际上时有可能踩红线的,也有可能受到处罚。比如QQ里面,QQ币和积分没有和法币进行交易和定价的行为上,它是合理的,某些企业的服务里面可以打通这个环节,更好地促进它的流行,又不违规,还可以提升效率。目前可以兑换交易法币的token,在中国是受到限制。
 
第三点,对国外来讲,是不是做有token的通证化就是未来的道路呢?这也是有一定的歧义在里面。现在也有一些公司,做一个通证加进去,或者完整的资产形式,证券化的形式,在美国的监管部门全部走完一遍把它认证为证券进行流通、运行,把合规流程做完后,里面还有法律的问题。就证券而言,某个项目有个币,持有一个币,用着用着发现它变少了,但是对于股票或者证券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持有某个公司的证券,在使用服务的时候发现股份变少变没了,中间会产生很多法律、逻辑上的问题和诉讼。所以对整体而言,我们期待着技术更加完善,在未来服务更多的资产通证化,但也不能盲目的乐观,也要看到现实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问题3:区块链行业的市场趋势是什么?
 
孙爽:非常感谢三位的回答,每个人回答都很有内容。卞总的回答总结了我的问题,并继续阐释了一下,可能确实有两种token才行。
 
褚总认为美国证券法规一定不能有证券类的token。
 
段总有一些很新鲜的观点,意思是说本身这个体系里面不适合有一个跟法币接触的稳定币,另外如果你有和类似于股票的token在逻辑上也不太通,因为去买一个公司的股票数量不会变,尽管股价会跌,但是持有token可能还需要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各位的回答都非常有意义。
 
第三个问题想问币圈寒冬什么时候结束?我们感觉到这个市场不是一个增量市场,而是在减量,投机者在减少,但与此同时也有大的传统企业在进来,各位对这个复杂的局面是怎么判断的?
 
 
您眼中我们这个圈子里的未来是什么样?趋势是什么?什么时候有一个能够用的东西?因为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消费或者什么的,还是没法直接用,没有办法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东西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除了一些很小众的需求,类似于一些不太合规的需求之外,有没有大规模的这种,或者您认为需不需有应用?除了比特币、发币。   
卞阳:首先这个市场的确还处在挤泡沫的过程中,也一直都还是强监管。另外技术也处在突破期,事实上应该说大家静下心来,打好基础,这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基于当前的大环境,还有技术条件,所以我个人认为在一年内,可能不会有大的爆发性的增长。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未来趋势,或者说机会,比如说在医疗、健康领域,如果能够在保护隐私的条件下积累大规模的数据,实现价值的发现。还有在文化IP的领域,这些资产变成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在链上流通。
 
我还比较看好本身是虚拟化的、数字化的这类资产方面。因为物理世界的资产相对来讲要上链,需要更加严格专业的机构服务,需要链下的信任,所以会更加困难一点,但是在虚拟化的商品领域,就像互联网当年的发展一样,我们会首先看到更多的用户到百万级、千万级,甚至一级的DAPP出来。未来大的趋势、方向,长期我还是非常看好。
     
褚康:就刚才讲到现在的市场行情非常低迷,但是对整体的行情,我个人是比较看好,或者希望到明年二季度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大级别的反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很多公链披露出来的研发时间周期来讲,至少从我自身投资的一些项目来讲,其实今年年底是他们的大限,今年年底主链一定要上线的。经过一个多月的调试和测试,从投资应用角度来讲,明年二、三季度是他们产品落地的时间。
 
如果这些产品能够有非常好的体验,同时整个token的经济体比较健康、完善地运转,这会给一些投资人非常大的信心来证明我们过去投的不是空气,不是山寨,这些项目方没有跑路,希望市场能够给大家这样的信心,我们也非常期待能看待这样一个景象,这是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从投资人的角度讲纯粹看区块链的技术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了,区块链技术我们讲来讲去就那么几个方面。从我们的角度讲,我们更关注区块链和其他技术的相结合,可能又会回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特别刚才卞总也讲到链下的信任,链下的信任怎么解决?需要跟物联网、人工智能、视网膜神经学相结合,保证链上资产的安全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投资的决策和逻辑上来讲,纯粹的创始人或者研发团队只具备区块链的一些密码学,或者数据库的一些技术的话,那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段新星:整个市场的环境是一个较难去讨论的话题,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的预测到未来,预测到市场。如果要说个人的感官,我觉得大部分人认为现在已经是寒冬,但就我个人判断,寒冬还没有完全到来,可能现在还是一个金秋或秋季的尾声,这是我个人对于市场的一些判断。
 
对于技术上的一些发展和产业的发展,为什么今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产生一个杀手级的产品,或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诞生一个很稳定、很持续的一个繁荣?其实还是有很多技术上的不完善。为什么会有区块链这个东西?它源于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众对于中心化的金融机构和集中式的金融控制里面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一些不良因素的反弹,在加密货币社区的努力下和在当时经济因素促进下产生的比特币,这些技术很早就有了,它在当时产生了创新的组合发生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而言,从宏观角度来看,只实现了去中心化的财富,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东西,比如去中心化自带宽、存储、身份系统和名誉系统,以及去中心化的资产类的标识系统和追踪系统,都还没有完整彻底地实现。所谓的现在这一套去中心的东西还是搭建在中心化的基础之上,比如跟法币进行的兑换,或者前面你存储在某一个云里面,云服务出现问题,相关的业务都会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了现在集中式的网络里面存在问题,比如说一个中心故障点或者一个中心的设备出现问题,会导致全局的瘫痪。为了实现一个平等的、分散的治理安全的网络,把整个基础点对点,整个网络体系架构起来,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三、五年,五到十年都有可能。
 
第一点,目前有一些繁荣用了工程化回退的手段,既然不能严格意义上照着技术路线往前走,可以用产品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底层过于的分散和分布的分权治理机构,必然导致效率的不高,在上面搭一个中心化的6个或21个节点的认证机制,认证起来就快了,效率就提升上去了,如果有兑换不方便,就用集中式竞价的方式解决交易的问题,但这又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它自己又成了新的中心化监管,或者不自觉地踩了监管、法律的红线。不可否认,目前在区块链上一些巨头也好,公司也好,服务也好,甚至token也好,运作也好,都是基于去中心化网络的中心化结构,矿机、矿池、交易所、钱包、token是中心,离原来的路有一定的背离,还必须要有很长的时间把底层的架构和设施继续完善。
 
第二点,短期来看我认为并没有完全进入一个寒冬,这是第一个方面的理由。第二个方面的理由刚才已经提到了,虽然整个加密货币体系看起来有几千亿美金的规模,但是相比黄金的规模很小,相比几万亿金融衍生品的规模也是非常小的。有时候价格的异常和波动并不取决于它的自身,而是取决于外界和它的关联程度,是否有人才、资金和注意力的涌入和撤出,这也是很关键的因素。近期看,大众被教育了一段时间,不再盲目地进入,又没有太多技术上的突破和注意力以及人才的涌入,我觉得它可能还会进入相对漫长的瓶颈期,再去迎来下一轮的爆发。
   
孙爽:感谢各位嘉宾帮我也厘清了很多迷思,谢谢大家的参与,我们这场圆桌到此结束。
 
加关注 消息
文章:187 粉丝:23 总阅读数:5437.6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浙商银行发行的4.6亿区块链ABN是什么?

下一篇>央行申请了49项法定数字货币专利,都在讲什么?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4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