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互金五周年专访 | 郭大刚解码互金发展:互联网金融正处于风险释放周期

观点 李薇,马心宇 零壹财经 2018-06-07 阅读:17242

关键词:互金风险郭大刚互联网金融五周年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新增业务和存量业务之间的风险的隔离,要阻断它,这样的话就不会导致系统风险。”
互联网金融五周年之际,零壹财经推出专题报道《变革与契机:互联网金融五周年》,本专题由互联网金融平台“爱投资”冠名。本文为零壹财经推出系的列专访第一期——“政策解读篇”,对话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大刚。

————

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随着促进因素逐步冷却和监管力量的洗牌效应,行业发展往往会迎来转折点,那么在如今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能否实现二次腾飞?

科技赋能金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资金更有效地流动,成为拉动投资、扩大消费和金融普惠性的最大推动力。

5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如破竹,但同时也爆发了一些风险事件,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大刚在接受零壹财经专访时指出,“看待风险,我们不能单单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待,更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而防范社会风险是最终的目的。”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和既有金融机构的持续的金融创新,一定要注意新增业务和存量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要把其纳入可控范围之内。

在此次的采访中,郭大刚围绕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潜藏危机以及监管的完善与成熟等话题,提出全面性、针对性的个人见解。当下的金融环境中,核心竞争力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郭大刚认为"不管是银行类的传统持牌金融机构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在发展互联网金融一些创新业务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能力建设,能力不足的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会最终退出这个市场。"

 
 

对话

郭大刚:首先,我个人不是监管者,我个人更多是互金行业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我所服务的机构不是行政化的行业监管机构,更多是服务行业的自律组织。

金融监管下一步:不仅要针对增量,也要监管存量

零壹财经: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监管方面取得哪些比较好的成效?

郭大刚:在我看来,监管在不断强化并日益成熟,其实标志着市场的成熟。之前银监会副主席也发表讲话,鼓励银行开办普惠业务。下一步市场主体将进行一些调整,特别是在供给端加强供给。持牌金融机构进入普惠金融市场,也说明这个市场的未来预期是确定的。同时,持牌的金融机构进入会促进竞争,提升市场能力。

目前,金融领域的风险通过技术高效积累,所以金融领域的监管也必须用技术武装起来才能应对风险。监管以前是后置的,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全要素采集和数据积累,看到风险累计的变化和过程,互联网帮助监管从事后监管发展成事前和过程、行为的监管,大大提升了监管能力和有效性。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丰富就是建立在这个规律之上,我们叫Regtech,它既能对金融中增量的互金业务有效,也对传统的金融体系有效,有了技术之后,在防范和化解风险上就多了一个有效的抓手。

我相信互联网金融下一步要做的不仅是业务层面,而是提高在整个监管能力的积累,因为中国金融资产的整体存量是互金的好数百倍,所以监管有效性的提升,不仅仅要针对增量的互金业务,更多针对存量的即有金融体系,十九大提到的三大攻坚战的头一位,就是要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风险,我相信Regtech在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风险的时候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这更有力营造良好的包容的创新环境,激发金融系统的活力。这就是五年来我们看到的监管的发展!

防范社会性涉众风险是最终目的

零壹财经:这5年中,有哪些风险点对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或者哪些是监管层近期重点关注的。

郭大刚:首先,怎么看待风险?狭义的风险特指金融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范畴还应该包括社会风险。

从体量上看,现在网贷的存量其实规模还比较小,是不具备系统重要性的,是否能够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呢?我的回答是,必须有特定的交易结构和特定的风险传递机制才能形成,比如之前的首付贷,后来的现金贷,虽然体量小,业务单一,但它对既有的金融体系有传导机制、有杠杆放大,这样是可能带来系统金融风险的。

另外,除了金融风险,更要关注的是社会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就是不要让金融的问题传导到经济,再进一步演变成社会风险。但是,互联网本身就有高度涉众性,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必然会带来社会风险。传统金融中,小额可以分散金融风险,但对于互联网金融,却因为涉众性提高而增加了社会风险。去年现金贷整个市场坏账率上升,主要的原因就是涉众性逃废债。所以,互联网金融领域里,风险传递机制发生了变化,通过涉众的方式放大了社会风险。所以,看待风险我们不能单单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待,更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而防范社会的涉众风险是最终的一个目的。

资管新规后,"能力"是生存下去的唯一的条件

零壹财经:新兴的互联网机构在准备网贷备案、开展互联网金融一些创新业务的时候,是否会遇到一些瓶颈,或者下一步他们应该怎么转型或者应对?

郭大刚:目前的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更多的实质倾向于"互联网+民间金融",当然传统金融机构也在采用互联网的技术改善作业方式,增强作业效能,但是它的渗透率是否那么强呢?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在互联网上做了大量的尝试。中小银行此前对于自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内生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许多中小银行资产端一侧里面普惠和消费的资产占比还比较低,更多的是把负债投向机构间同业市场。

这次资管新规出台以后,同业市场大幅压缩,几千家中小银行都会受到影响。这些银行不得不面向新零售大消费转型,重构资产负债表。这就对于账户体系、反欺诈的能力、纠纷调解的能力、单户管理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上面,我相信下一轮的投资方向是能力建设,中小银行面临问题跟此前互金行业经历的很类似。对于民间金融机构,特别是原来网贷行业的某些主体,如果有持续经营能力的话,在这方面是已经进行了有效投资的。但绝大多数的互金机构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留下的机构应该跟下沉的银行共同对普惠市场提供服务,当然,能力是生存下去的唯一的条件和标准。

零壹财经:对于不规范、不合格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它们在退出市场后,会不会对于存量市场机构产生影响?

郭大刚:假设现有的互金主体都退出了,留下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依然具有价值。Regtech在中国规模很大,业务很复杂,这样一整套系统,已经比海外要先进,所以从增量的角度我们已经做的很好了。同时,我相信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也会对监管带来整个效能的提升,对于存量业务作用会更有效。

当然这个监管效能提升以后,既有的金融市场效能会扩大很多,不要只看互联网金融风险本身,而是要看对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是什么。互联网金融走这么多年下来,它带来的变化不是互联网金融本身,而是在互联网金融之外,既有的金融体系的变化。

增量业务和存量业务一定要风险隔离

零壹财经:现在国家处于"互联网+"的态势之下,很多的从业机构也在不断的拓展交易场景,但是很多机构也出现了用户信息泄露、数据的泄露问题,对此监管部门下一步会如何管制?

郭大刚:在2017年6月1号我们公布了《网络安全法》,现在等级保护体系在建立。网络安全对于所有IT系统都非常重要,对金融领域更是首要问题,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里面,它的管理体系相对比较完备的,它结合技术会管理的更加的细致。但是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和领域,在这个上面我相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联网金融从现在的体量和能力来讲,要导致一种系统风险还是有挑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新增业务和存量业务之间的风险的隔离,要阻断它,这样的话就不会导致系统风险。

从另外一个角度望进去的话,你会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体系的发展更多的是实验性的,传统的金融机构存量太大,创新假如没有很好的控制风险,就容易导致系统风险。所以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和既有金融机构的持续的金融创新,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审慎,一定要把它纳入可控的范围之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来讲,我个人建议是这样的:因为有风险隔离的机制,也不太可能带来金融系统风险。如果发生风险,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罪到互联网金融身上,而是要找到根本的原因。

传统金融机构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三大逻辑

零壹财经:近期我们看到很多机构在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有哪些新机遇?

郭大刚:为什么很多机构投科技公司?从业务层面上,有三层:第一是经营业务,经营业务有社会公共职能,会累计风险,它必须要纳入到持牌监管范畴。第二是对业务的支撑体系,比如征信、评级、反欺诈、仲裁法律服务等,有的强制性要求持牌,有的不强制性要求,但是有一个原则,做交易的不能做服务,做服务的不能做交易。但是很少机构严守这个原则。最后是通用技术基础服务,它是一个基础系统,不需要任何牌照。从这三个角度切分出最终的科技公司,去做它该做的东西,而把其他的业务支撑和业务本身剥离出来,交给相应的持牌机构,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监管逻辑,而是符合全球的系统的监管框架的。

中国的整个零售的业务,零售金融业务的范畴是成长非常快的,我们处于消费升级的过程,有绝对的体量,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利基市场。金融科技公司完全可以在中国内部得到高速发展。

"走出去"并不是依靠噱头,本质上规避监管的味道更浓,而不是业务能力的输出。

互联网金融正处于风险释放周期

零壹财经:从你的角度来讲,监管现在有没有一些机制,可以发现问题平台,不会让投资者蒙受大量的损失,引发恶性事件?

郭大刚:首先监管是解决系统风险的问题,商业性的绩效不是监管的目的,监管的目的更多是在社会绩效上,对冲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现在的模式底下,有风险隔离和相关机制的设置,它要带来金融系统风险必须有特定的交易机构,特定的传递机构的配合才能放大,才能导致一个金融系统风险。而且通过专业的监管能力的提升,监管效能前置,能够预判到这些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不认为互联网金融会带来更大的冲击。但是对于个案来讲,即使一个很小的案子,也可能对市场情绪影响很大,这是属于社会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更多要管控的不是绝对体量而是社会的心理预期,这就是多种综合了。

首先,面对新业务时,要加强它的研究,建立对应框架;第二,一旦发现风险累计过程难以对冲或者分散风险的话,监管都会做相应的操作,做窗口指导,来抑制和对冲相应的风险。监管已经跨过了一刀切,说明监管的能力提升了。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周期性转换的阶段,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边际市场,体量小,外延性强,抗风险能力差,所以它受到这一轮变化的波及会非常的剧烈甚至被反噬,长尾市场都会有这个问题,对于各机构来讲,可以做一些调整,释放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市场现在处于一个风险释放周期,先是小的机构承压,假如压力持续一段时间,特别是持牌机构和既有金融体系这些机构进入以后,头部企业也会面临相应的挑战,没有显著能力提升的话,一定会出清市场。
 
加关注 消息
文章:229 粉丝:21 总阅读数:7059.3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互金五周年专访 | 对话郭大刚:风险、能力建设与行业发展

下一篇>互金五周年专访 | 对话君联资本王超:资本市场投资金融科技的逻辑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24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