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王永利:金融科技没有办法打破刚性兑付

互联网+ 金融智库CCFR 零壹财经 2016-12-17 阅读:3162

关键词:刚性兑付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监管支付

我们监管要尽快跟上,要强化功能监管,无论哪个机构做这个业务,相关部门都要进行监管,而不是原来的准入监管。

近期,在清华金融科技论坛中,乐视金融CEO王永利先生参加了“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圆桌论坛,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特将他的对话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金融科技

互联网在快速发展,从最早的通信技术,到后来广泛的社交应用,现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互联网在广泛的商业应用里面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场景化的应用越来越向前面延伸;另外是跨界融合,打通原来一些边界进不去的领域,形成一个整合的东西;还有就是跨境,全球化的发展。

从趋势看它的发展是先易后难。发展到了原来高高在上、广泛应用,又管束严格的金融领域后,互联网的应用潜力非常大。技术人员发现,互联网应用最大的场景就是金融,它一定会推动着金融快速发展。金融科技不仅仅是对哪一类有影响,传统金融一定会加快发展金融科技。

但是受传统金融分业监管的束缚,传统金融场景化的资源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未来基础的、底层的运行,比如我们最基本的帐户一定是在银行,但是要结合场景化的业务。例如专车业务,乘客下车时既不用付现金也不用刷卡,不用再额外的操作了。未来很多金融的功能,支付、信贷、授信等,都会延伸到场景里面去。大家知道工商银行在也做业务延伸,因为传统的数据积累得再多,但是对用户的习性和消费变化的跟踪不够,所以维度一定要全,对事物本质和消费的变化要准确的把握。

金融科技对社会信用的建立有什么帮助?

场景化的业务要求,第一要更多地把握瞬间的变化,而不是变化太慢的东西;第二是后台一定要跨界融合,会把很多行业打通。传统的金融会面临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分业太严格,很难跨境。我们说泛金融,就是把后台的系统打通,数据共享。我在大银行工作了很多年,技术、风控全都管,深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金融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太多的约束,但是对金融本身的理解够不够?前台场景化的应用我们可以做到,但是后台的整合能不能到位?

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是使很多场景的应用程度更高,而不是降低了。好处就是大数据的采集更丰富、更多维,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有了金融科技就能解决信用问题。信用的问题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法治环境,这才是最关键的。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三十年,目前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尤其是个人征信刚刚起步,还是比较稳的。我们的数据是分割的,大量的还在政府各个部门手上。我们有没有可能有一个共享的机制?我一直在设想,在这个领域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国家牵头,民间投入”的PPP方式,建立一个公民身份验证与征信系统的统一体系?在中国这个体制下,需要民间和政府共同努力,建立过程中还要避免重复投资,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混业后,如何解决金融监管缺失的问题?

互联网有三个特征值得关注:场景化、跨界融合、全球化。在跨界融合方面,一定对监管产生冲击,因为我们现在的监管还是分业监管,更主要的是准入监管。相关部门要准入,它批了哪个机构就要管哪个机构,不是它批的机构就不管,或者机构即使做了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外的业务,它也不管。实际上不仅仅是新金融机构,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里,好多业务已经在跨界了。比如保险业有一个万能险,这是什么险?保险原来的含义是客户投保了,一旦在规定范围内出险就要给理赔;如果没出险,就没有偿还的义务。(为什么所有国家对于银行的资金运用管束得那么严格?因为它承担了还本付息的好多任务。保险和银行一样吗?保险不用管,所以监管上有不同的边界。)但是万能险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险?要不要接受原来的监管?我认为不仅仅是新金融会带来很多挑战,就是传统金融的发展也已经在底层开始融合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基金的形式,很多东西已经打通了。我们监管要尽快跟上,要强化功能监管,无论哪个机构做这个业务,相关部门都要进行监管,而不是原来的准入监管。

金融科技如何打破刚性兑付?

金融科技没有办法打破刚性兑付的概念,这是社会环境的问题。

首先要对刚性兑付要有准确的理解,现在诟病多的是国家老要求做什么事情都要刚性兑付,这样反而造成投资人、社会人风险意识的缺失。谁的产品收益高就买谁的,收益是客户自己的,出了事就闹,想办法挽回。大家会看到,为什么大家愿意买大机构的产品?同样一个产品,大的收益率低,利率低,它就是有很多调动资源的能力,一旦出了问题以后通过借款和投资,而小机构就不行,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借不上来就跑路了。我觉得这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还有就是投资者教育。如果国家的法律,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求机构刚性兑付,投资人没有风险的话,再怎么教育都会出现这种结果。

是不是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们刚才谈到的准入监管,就得保护产品不能出事。但是在很多国家是这样规定的:投资人如果要做P2P等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首先要有一套住房,而且是不能抵押的,另外养老金不能用来投资,投资金额不能高于正常收入的50%等,应该鼓励大家不能把固定资产全部投在高风险的领域,要分散。而我们现在把私人银行的概念搬到了投资上,必须是多少钱以上的才能投,比如有100万以上的人就可以投资,有1万的人就不能,我觉得是错误的观念。简单的说,一个人很有钱,风险偏好很好,看好一个投资产品,全部100万投进去,甚至又借了400万,投了500万;另一个人只有1万,最后投了10元,那么两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到底谁更强?
金融科技如何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我觉得金融把资金都投到实体经济的一个前提是实体经济的获利一定很高,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要控制风险,要投到最需要,但是同时能够得到最大回报的地方。如果金融一定要投在不赚钱的地方,那对经济没有好处,那不是金融而是慈善。关键问题是我们整个体制是不是有一些扭曲的东西。比如电商在中国开始晚,但是发展迅猛,主要原因是我们传统的商业物流领域的环节太多,管制太多,成本太高,使上游和下游之间的中间层拿走了太多的利益。如果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跨界融合,成本大大降低,马上中国的交易量大大提升,可能比全世界其它国家的总额还要多。

互联网,以及金融的最大好处,就有利于往前延伸,降低成本。在金融方面我一直强调跨界,如果真正有一个像电商那样的金融电商平台,从一点准入,后面可以广泛选择,金融的创新将是巨大的。我们在学校里面学的股票、债券、可转债、优先股,如果真放开市场,各种基金类的东西会把很多东西融在一块,劣后级、优先级、夹层全部融合在一块,这种创新的潜力非常大,如果打破了很多管制的东西,大大降低成本,整体就会有巨大的变化。所以不要寄希望于金融本身不考虑风险,不考虑回报率而配置资金,这一定不是好金融,可能是慈善捐款。金融有它本质的法则,需要整个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

对金融科技创业者的寄语

互联网金融肯定是金融+科技,我们经常面临的是搞金融的人对技术的把握不够,搞技术的人对金融的把握不够,所以一定是两个要加起来。我觉得需要创业的时候,一定是两波人要加在一块,另外就是创新+规范,两个一定要找到平衡点。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新金融日报: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转任蚂蚁金服CRO;北京检方对e租宝提起公诉

下一篇>挖财转型资产管理机构,从社区运营切入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7ms